李晨亮(乐山)
有时,距离不是美,是遗憾。比如“父母在,不远游”,可哪能做到呢!30年前念高中时,榜样近在咫尺。那个标杆,就是教我的一位历史老师,喜欢在课余,风雨无阻地站在学校报亭下看报的“老者”——学校最年长的人,听说还有两三年就退休了。
那时,这位老师住的是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单身寝室,夫妻两个,还住着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历史老师的母亲。这间狭小的寝室夹在我们男生宿舍中间,特别显眼,历史老师孝顺母亲的一举一动,有时处在我们眼皮底下,就演绎成一幅幅比书本讲述孝顺还要生动还要感人的“活教材”。
我上高中那些年,距今已快30年了,这位老师当时已显得有点苍老,头发花白,戴着眼镜,却腰板挺直,几乎每天黄昏,他总拿着笔,站在报亭下抄着笔记。
我母亲当时只不过40岁,从乡村赶来学校,对我们感觉校园习以为常的个别事情,喜欢去探个究竟。有一次,她给我背来米粮。放好米粮后,她好奇地问我:“你们旁边住的是哪一个老师?好孝顺哦!牵着一个老太婆的手,在校园头走动,我问他,他说是他妈,那老太婆眼睛都好象看不见东西……”。
我没等母亲说完,就急匆匆地作答,那个老师是教我们历史的,爱看报,牵着母亲散步,那只不过小事一桩。
让我们学生特别感动的是,学校有时在操场上放坝坝电影,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很难得的。逢到放电影那些天的傍晚,这位历史老师先是将两把藤椅搬到学校操场上的空隙处,然后回寝室背上他的母亲,小心翼翼地背到椅子旁边,再缓缓放下,轻轻牵着老太太到椅上坐好,又端来水杯,递交到他母亲手上。这些,都是他亲手自个儿做,不让其他人插手,怕把他老母亲摔倒了。
有时,旁边的老师或学生问他,为什么要背出来呀,老人几乎看不见东西。这位历史老师就轻描淡写地回答,看不见,也可以听呀!放完电影后,这位老师在其他人散后,在妻子照明的帮助下,又背着母亲回去了。
有时,我看到老太太坐在“家”门口的树下,脸上荡漾着笑容,那些笑容,如冬天的阳光,或晚秋的稻香,溢满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首届舞林争坝大赛现场曾业摄2015泸州舞林争“坝”大赛区县海选赛启动以来,得到了泸州市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次大赛在江阳区举办的首场区县海选赛,截至昨日已迎来20多支队伍积极报名参...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