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百年老巷——马家巷
一个夜晚,下了半天的秋雨停了下来;我念叨着出门去与一位老朋友谈心,向它倾诉小巷是怎样炼成的?
这个老朋友不是人,是一条不足300米长的绵阳巷子。
史载,马家巷雏形形成于明代,由绵州知府宁鸿主持修建;落成之日,马家巷北接鼓楼,南靠顺城街,东达孙家巷。这巷子铺排着锃亮的青石板,被来往行人磨得暗里泛青;巷两边多为几进深的青瓦覆顶四合院,达官显贵居住于此,商贾富人亦比邻而居。每家门楣之侧,一盏盏红灯笼喜气洋洋,透出官宦的富足。
神态沉稳的官人下轿于此,向同僚拱拳请安;行色匆匆的富商打着哈哈,躬身请客户入室品茗。
到了清期道光四年,也就是公元1824年3月2日夜,时光的脚步在马家巷孙家大院慢滞下来。子夜刚过,孙家三老爷第三房陈氏产下男婴,这便是孙桐生。
孙桐生早年艰辛,父母逝去,生活的担子很沉很重;命运如此不公,孙桐生以“悬梁刺股”的劲头考中进士;朝廷吏部查了一下,授孙桐生为湖南安仁县令,代理过永州知府;短短十四年,孙桐生的从政生涯结束了。
为何?孙桐生已厌倦官场,对书香卷气的史料典籍一直神往。
还在湖南任上,孙桐生在公务之余,就刊刻了几部文稿,为中华浩瀚的文化,添上一捧涓涓清流。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夏天,疲乏了的孙桐生携妻儿返回绵州马家巷。这次,孙桐生稍加歇息,便着手整理《妙复轩评<石头记>》,这本书是号称“太平闲人”的清代红学家张新之所作;早在5年前,孙桐生便在北京藏书家刘铨福手中借得二十本该书手抄稿,一字字钩沉,一页页梳理;在树叶飘零、春鸟又鸣的时序交替里,短短五年流失,孙桐生将这本被他称为“亘古绝今一大奇书”的评语辛劳地抄写在程甲本的《红楼梦》上;他对着铜镜长出一口气,捋捋鬓角,白发如野草凌乱般生长。
又过五年,孙桐生在马家巷老宅子的抽屉里,摸摸索索着寻些银元再添零碎铜元,装进绸袋,启程湖南书馆,托请长沙卧云山馆刻印出版,广为传播。
孙桐生81岁寿终于他深厚的绵州。这不短的岁月,孙桐生是好官;而他用微薄薪水倾力刊刻的《红楼梦》,在曹雪芹这棵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之间,勃发出一枝凛冽迴异的高枝。
离马家巷一墙之隔的市中心医院广场附近,有一小院,居住过百岁名老中医李莲孙。
提及这个名字,让人有些恍惚,莫非与晚清大太监李莲英有什么干系?一查,没有。李莲孙是满人,由于先祖李文启任过绵州知州,李姓这一家族便算是在绵州扎下根来。
李莲孙一生充满神奇色彩:1911年爆发武昌首义时,李莲孙一家寓居武昌,枪声中震开对旧帝制的判决之声,也让李家目睹了这世纪的“革命之花”绽放。1907年激进人士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李莲孙又恰在南京读书,听说了此事。袁世凯洪宪称帝恶浪滔天,在亿万国人咒骂与蔡锷的讨伐声中吓死,李莲孙也是诅咒袁世凯的一员百姓。
李莲孙一家先后搬迁过建设街40号、孙家巷及后来的市中心医院宿舍。这位老人是名老中医,他医术高超,善治疑难杂症,以岐黄之术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有人请教李莲孙100多岁高寿之道,李曰:“不生气,去杂念,戒贪欲,不暴食,不嗜酒,忘病痛,睡眠好。”随后跟上一句“儿女之事,终有福临,始宜超脱,不必多虑”。
李莲孙还讲了一件轶闻:民国4年{1915年},抗日名将宋哲元在冯玉祥见证下,于马家巷文公馆内操办与常淑清结婚的盛典。延绵于民国29年{1940年},宋哲元病逝绵阳永安公寓,绵阳城内万人空巷为其送葬富乐山的场景。 文/图岳定海
新闻推荐
1923年离开成都前,在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的巴金(右一)与家人合影《家》的老版本“五四运动像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眼睛,开始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巴金文集...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