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强
孔老夫子在《论语》中曾说过这样很著名的八个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粗略的讲就是智慧聪达的人喜欢热爱水,而仁慈善良的人喜欢热爱山,但这两者只是相对而言,不可片面绝对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智者和仁者都会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自然环境,智者往往侧重于喜爱水,而仁者侧重于喜爱山,但有时侯会根据审美主体的变化以及时空的差异而改变。 总而言之,往往两者都兼爱山和水,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数不胜举。
中国古人很喜欢用象征的手法在自然界中寻找自己人生品质的对应物,故曰“托物言志”。比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之隐逸者——菊,花之君子者——莲,明月,清风等等。因此,水的流荡自如通常被看成智者的象征,山的宁静自守通常被看成仁者的象征,这还不仅仅是一般的比喻和象征。正因为有了山和水,才有了中国几千年以来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怀和人文精神。
曾记否,《诗经——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那样的缠绵飘渺,凄婉感伤!
曾记否,庄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梦幻成蝶,逍遥自游是何等的任性自然,风云变幻,烟波万状。
曾记否,曹孟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何等的慷慨激昂,沉雄大气,刚健豪迈。
曾记否,“五柳先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是那样的怡然自得,清幽静谧,平淡和美。
曾记否,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诗情画意、乐感禅趣让人感受领悟到了一种山水自然之美。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的情境合谐、风韵天成,更令无数天涯倦客,顿然生起孤舟漂泊,日暮客愁之心!
曾记否,欧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是何等的情意深婉,神韵缥缈,阴柔优美。
曾记否,......
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山水哲学有太多的“曾记否”,有时我真的很佩服中国古人对山水文化的那份执著追求、感悟品味和审美情趣。其实,就我们的人生而言,还是应该平衡于山水之间,山原水域是我们人类先民的源泉故乡,山水之地是生命萌芽生长的原始摇篮。往往人身临其境,行在山下,走在水边,所体会获得的轻松愉悦、舒坦自然和惬意回味那是不言而喻的。
余秋雨先生,曾在《行者无疆》中说到:“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中国的山水哲学,正因为包含了:蒹葭 、 秋水、沧海 、南山、明月、清风 、寒山、石径、江枫、 渔火、江湖、幽泉、长河、落日、远山、近水...... 这些事物,才会诱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无尽的遐想,而且也正因为如此:才构造了一组组缥缈神奇、壮观豪迈的文化意象; 组成了那一幅幅清秀明丽、优美动人的山水画卷; 书写了那一段段缠绵感伤、气壮山河的历史掌故。
这些东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之美,山水之美,人文之美。
孔子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非常经典,十分耐人寻味和思索。其实他对于山、水并无厚此薄彼,先秦诸子和后世的文人墨客也一直对中国的山水文化恋恋不舍、情有独钟。但在当今这个科技昌达、浮躁喧嚣、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文明虽然离我们很近,但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在一点儿一点儿的消逝和褪化,无情地、渐渐地离我们远去。
当代青年人太急功近利、目空一切,他们太缺乏一种自省和反思,太缺乏一种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骄傲无知的现代人啊!你们何时才能觉醒啊!何时才能反思啊!如果再继续这样腐化、堕落与沉沦的话,那等待我们的必将是民族的灾难、国家的浩劫和历史悲剧的轮回重演!
让我们消除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吧!多一份宽容、理解和关爱,少一些狭隘、自私与无情。“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让我们:
重新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
重新找回那泓人文精神的明月清泉;
重新激荡着往哲先贤们的山水情怀吧!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5日,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为四川润农生物科技有限化司(以下简称“四川润农”)授牌,将该公司作为该院教学科研基地。同时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润农有机肥联合开发中心也于同日揭牌。据悉,四川润...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