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林看曾一新送来的照片
一束鲜花,两张照片,一段长达17年的感恩。■ 本报记者 戴余乐 文/图
常言道,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但对于17岁的乐山男孩曾一新来说,“再生恩”同样重要。
“从我记事开始,母亲就告诉我,给我生命的除了父母,还有市人民医院的李妈妈。而我也一直想见见她,亲口对她说一声,‘谢谢妈妈17年前的救命之恩,长大后我也要做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在刚过去不久的母亲节,怀着满满感恩情,曾一新特意为“母亲”送上了一束鲜花,并带去保存17年的病例单。“从没有忘记,还将一直铭记。”
“李妈妈”是谁,17年前又发生了什么?让时间倒回1999年。
17年前
她全力救治,给他二次生命
1999年3月28日,刚出生2个月的曾一新,突然出现了连续多日呕吐,并伴腹泻、面色青黄、无尿的症状。焦急之余,家人立即将他送往市人民医院。当时,为曾一新接诊的医生是该院现主任医师李毓林。
经检查,曾一新被确诊为急性腹泻、重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中度营养不良。如不及时救治,孩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争取时间,就是在抢救生命。曾一新被收治入院后,李毓林立即将他安排入重症监护室,并根据检查情况,对其做吸氧、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紧急治疗。3个小时后,患儿情况终于平稳。
“当时,看到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抢救一新,为他清理呼吸道、插管、输液,我们真的很感动。3个小时很长,但也很短。”曾一新的妈妈李晓群告诉记者,之后,在曾一新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几乎是24小时陪在孩子身边。随时观察病情,及时调整药量,并积极与家属沟通。通过后续抗病毒、抗炎、纠酸等治疗,曾一新于1999年4月2日康复出院。“17年了,我们一直保存着孩子当时入院的病危通知单和出院证明,一直记着李医生,记着市人民医院儿科全体医护人员。是他们的全力救治,给了一新第二次生命。”
17年后
他多方寻找,只为道声感谢
心怀感恩,与爱同行。在曾一新懂事后,李晓群便将这段经历讲给了孩子听。“见一见李妈妈”,就成了小一新一直想做的事。
近日,曾一新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市人民医院。然而,由于时间已过去了10多年,医生的模样也已模糊。曾一新母子便凭着孩子住院的病危通知单和出院证明上的医生签名,到医院挨个问、挨个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曾一新母子终于找到了李毓林的办公室。但很遗憾,当天李毓林并未在医院。曾一新便将鲜花,自己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照片,以及病例单复印件放在了李毓林办公室桌上。“之后,李医生还专门给我们打了电话,关心一新身体和学习情况。让我们在感恩之余,更添一种感动。虽然孩子没有见到李医生,但因为这份情,却让他的人生有了大不同。不管未来怎样,至少他会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而这,是我们作为父母最欣慰的事。”李晓群说道。
花有周期,情无期。粉红的康乃馨虽不会永远盛开,但这份情谊却会长留彼此心间。
记者手记:
在市人民医院儿科,还有很多像曾一新一样的小孩。他们也曾身患重病,甚至危在旦夕。但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又重新找回健康,茁壮成长。他们有的和医护人员成了朋友,有的会在节假日送上衷心的问候,有的则将这份情谊放在心间。
医护人员站在患者角度,为其提供温暖的服务、尽心的诊疗;患者能够理解医护人员的付出,积极与其交流沟通。“共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心与心贴得更紧,让感恩的故事延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雷黎丽自2011年12月成立以来,乐山新天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晶硅太阳电池工艺研究室团队已完成超过40项科技创新,并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25项,完成晶体硅太阳电池产业化生...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