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茶馆内国学公益讲座受追捧
王忠与小孩互动
嘉定坊首届汉服成人礼
在乐山举行的首届中华嫘祖母亲祭祀典礼
传统成人礼弘扬国学文化■本报记者 曾文 文/图
5月14日晚,位于中心城区嘉州长卷·天街的九天茶馆内,不时传来朗朗书声。一场主题为“孝道”的国学讲座在这里展开。主讲人王忠身穿汉服,时而与学生互动,时而向家长抛出疑问,举止间颇有古代教师的风采。王忠本身也是一名教师,研究传统文化近20年,目前是嘉州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孝亲敬老文化促进会会长。对国学的执着,使得王忠积累了大量传统国学知识。讲座现场,他与近80名家长和小孩不断进行互动交流,使得整场讲座生动有趣。
公益讲座聚焦传统国学
“国学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常规教育的补充,对于启发小孩,甚至家长,都十分重要。”曹先生一边听,一边做笔记。他说,自己一直希望有机会带孩子接触国学文化,这样的氛围正是他期待已久的。
看到这么多家长带着孩子赶来听课,作为此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苏辉感到很欣慰。“想不到民间会有这么多人痴迷国学文化,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把这项活动继续开展下去的信心。”苏辉说,此次系列公益讲座是由乐山破茧成蝶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与九天茶馆联合推出的,每周六晚七点半将在九天茶馆与乐山的国学爱好者准时见面。
和苏辉一样,这场活动的很多发起者都是国学爱好者。在他们看来,国学经典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也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学习国学,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开拓思维,学习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使我们确立稳定的信仰与价值观,启迪良知,明心见性,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
“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孩子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怀着这样的期待,5月7日晚,国学系列公益活动第一期在九天茶馆拉开帷幕,这次讲座的主题为“智慧人生”,受到不少家长和孩子的追捧。
九天茶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国学不应该被忘记,希望通过国学公益讲座,让更多家长和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师生倡导国学家风
就在这场公益讲座的现场,一群志愿者来回穿梭,他们是乐山师范学院的学生。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学生蒋昆成从小喜欢国学,有机会到这里来感受国学氛围,令他格外兴奋,“在学校,国学是我的专业必修课,除此之外,学校设有相关的社团和组织,是大家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但平时很少走出校园参加这样的活动,这是一种不同于学校的氛围,我觉得很有趣。”
而带着这群学生走出课堂的,正是乐山师范学院古代汉语教师刘传启。由于对国学文化的执着,他于去年在学校发起成立了国学工作室,致力于研究国学。“最初是希望通过一部分老师的参与,带动一部分学生,再由学生辐射到社会中去。”怀着这样的初衷,刘传启逐渐召集到一群和他一样热爱国学的师生。
在刘传启看来,弘扬家风在现代社会依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家风也正是传统国学的重要部分。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只关德行。尽管“家风”这个词语不常被现代人提及,但并不意味着现代人就不需要“家风”了。
按照一些社会学家的说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小家庭时代”,社会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家庭单位,而越是在这样的“小家庭时代”,越需要“家风”的熏陶、规范和引导。如果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正,则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的“正”起来。相反,如果小家庭的“家风”不正,则整个社会的风气就很难“正”得起来。
“很多家长会把孩子的升学放在第一位,从而忽略了孩子的人文教育,这是非常矛盾的现象。其实,通过人文教育提高小孩的思想道德修养,才是他们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刘传启希望更多家长意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国学文化的传播,他与工作室的成员们探索出更为直观、生动的方式,“排小剧,把国学文化融入剧中,通过肢体语言来诠释,这样更容易引起小孩子的兴趣。”他希望自己一手成立的工作室有更多机会走出学校,把传统国学辐射到社会中去。
汉服文化圈展国学风采
在这个多元发展的社会里,文化的传播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说起国学,总让人联想到汉服。对一部分喜爱汉服的人来说,汉服不仅仅是一身衣着,其中更蕴含着国学文化的方方面面。
汉服自“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其历经千年发展而不衰,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财富。近年来,汉服的浪潮逐渐在乐山兴起。围绕汉服开展的端午节、七夕节、成人礼活动,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活动的开展,传统国学文化也逐渐蔓延开来。
欧阳云霁一直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2009年,当她偶然接触汉服后,对国学文化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2010年,她和同伴在乐山成立西蜀汉嘉州礼乐社,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在中华民族的很多传统节日里,欧阳云霁总会和同伴身穿汉服,走上街头,遵循传统文化,举办活动,向人们展示汉服文化与传统礼仪、民间习俗,从而提高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吸引更多人关注国学。
经过5年的努力,西蜀汉嘉州礼乐社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长期性参加活动的人数达到50人,其中有不少大学生。在欧阳云霁看来,大学生参加这样的社团,学习传统国学文化、礼仪,对于提高自身修养有很大帮助。
“古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到别人好的方面,一定要去学习,只有学习了,才能更好地弘扬。”有了这样的情怀,欧阳云霁不断到外地参加交流活动。在与台湾汉唐乐府通信两年多后,她的执着终于打动了汉唐乐府创办人、南音名家陈美娥。6月中旬,她将跟随台湾汉唐乐府一起,到厦门、深圳和北京,开展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更多礼仪、音乐等传统国学文化带回乐山。她说,“乐山文化底蕴深厚,不管是汉服还是国学,民间总有一大批粉丝,有人关注和喜爱,就是我们推广和传承下去的动力。”
新闻推荐
■本报评论员全市交通攻坚大会战大会指出,审批慢、资金缺、用地难是交通项目建设遇到的最大瓶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积极探索破解之道,确保要素保障到...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