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人员维修地下排水管■ 本报记者 张清 文/图
入汛以来,强降雨多,国内诸多城市遭遇“看海”困扰。乐山主城区的防汛现状如何,又是如何破解城市内涝难题的呢?记者昨(23)日就此进行了采访。
“雨污混流”模式致排泄不畅
“总体而言,乐山主城区排洪设施运转平稳,排除江河倒灌的情况,道路积水最深处也能在雨后5至6小时内排完。”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排查,乐山主城区目前还有局部内涝点,主要分布在城市下穿隧道、地处低洼的居民小区及“城中村”、排水管网不完善的居住点及城市道路等地,影响市民的生产生活和人身安全。
该负责人分析指出,目前乐山主城区城市建设与防洪规划不协调,防洪排涝工程标准偏低,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防洪能力仍然不足。由于不同的城市区域建设年代不同,相互之间不配套。旧城区排涝基础设施“先天不足”,部分管网设施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采取“雨污混流”模式,当遇暴雨洪水时,往往排泄不畅,极易形成局部内涝。
与此同时,旧城区部分管网淤积严重或带病运行,致使管网排水能力减弱,有的甚至失去排水功能。城市建设中施工单位忽视施工区域城市排水管网管理,致使管网堵塞,暴雨形成时,不能及时排泄而造成内涝。
再者,对防洪排涝设施的监督和管理还没有完全到位,向排水管道排放建筑废水、泔水、生活垃圾等现象屡禁不止,排水管道“肠梗阻”现象得不到有效解决,造成许多地段管道堵塞、破裂,直接影响了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预防+抢险”维护群众生命安全
为了做好城市防汛工作,市住建局强化责任制、形成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相互协同的防汛工作管理体系。
为了加强城区的泄洪能力,在今年3-5月,城市雨、污水管网维护管理单位乐山市排水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乐山主城区内70多条重要交通主次干道的排水管网、检查井、雨水口以及城区内其他沟渠、排污沟进行清掏疏堵,更换破损雨水井盖、井圈和防坠网。
进入汛期以来,落实值班值守,从局机关到局属各单位再到具体的点,层层建立了防汛工作组织。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严密组织监控监测,对主要内涝点、桥梁等地段进行重点监控及汛期雨情降水监测。针对城区主要内涝点、地质灾害点、城市桥梁、河堤保坎和危旧房屋等重点隐患部位,提前制定了避让和转移等措施。
本月中旬,在开展隐患排查中,市住建局了解到海棠路50号单元楼旁边的路面上突然塌陷了一个深坑,地面塌陷给排水管网设施带来了安全隐患,该地又处于城市低洼中,一旦遭遇强降雨将会造成内涝和引发进一步的塌陷等灾害。市住建局迅速安排市排水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抢险排危处理。记者昨(23)日在抢修现场看到,十多名工人有的在地面、有的在地下,正抓紧作业。“我们自6月22日晚开始进行昼夜抢修,先对管网及沟边进行清淤后,再恢复边沟挡墙、进行回填,最后使用混凝土进行地面恢复硬化。预计4天可以完成。”现场施工人员向记者介绍道。看着险情正在排除,居民们纷纷松了口气。
着眼长远建设海绵城市是方向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防洪要规划先行。下一步乐山市将修编城市防洪规划,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保障体系,变单一城市防洪工程为水利综合利用工程,把城市防洪建设与水环境改善、旧城区改造、道路建设、旅游休闲、城市水务统一管理紧密结合,尽可能地营造人水和谐共处的亲水环境。
在加快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中,一方面将注重城市排涝能力建设,采取排、截、抽、蓄等综合措施,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大旧城区管网的改造力度。另一方面将注重商品房开发建设中排水设置的规范,要求管道入口合理,工程竣工前对附近管道疏通,使所有排水管道畅通无阻。
相关人士指出,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普遍硬化,客观上使得地面渗水功能大幅降低,不利于城市排涝。建设海绵式城市是有效利用水资源,破解城市内涝难题的有效途径。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乐山市也将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新区建设中,非机动车地面将采取透水结构设计,推广使用透水材料。”
与此同时,相关人士指出,城市防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汛管理和执法力度,树立“给洪水以出路”的新理念,加强涉河建筑的审批和监管,对市区现有河道沟渠要进行定期清淤疏浚和沟通,使洪水有出路。对非法侵占河道等行为,必须严格执法,限期整改。逐步改善乐山主城区的河道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缓解和避免洪水灾害程度。而作为普通市民,也可以为城市防汛出一份力,比如不往道路雨水收水口乱倒泔水,不乱扔垃圾,这些应当成为每个市民的义务。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巧月)为进一步规范食堂管理工作,加强对食堂工作的检查、监督、评议,方便收集整理反映师生、家长对食堂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近日,乐山一职中决定成立由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教师代表...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