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金波
去年9月,在乐山日报社全媒体融合发展动员会上,报社针对全媒体时代,报社全体员工尤其是采编人员如何增强用户服务意识和互联网思维,如何实现顺利转型,从5个方面提出要求,即从内容为王到用户中心,从文字表达到多元呈现,从文本叙事到数据挖掘、可视化报道,从单向传播到开放互动,从每日报道到及时播报。本文就采编人员如何实现这5个转型,浅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众所周知,全媒体的核心内涵之一在于了解用户,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存在很大差异,同一条新闻在不同的传播载体上需要以不同的形态呈现。
这就需要记者首先要了解不同介质用户的阅读习惯与需求,提供的新闻素材要符合不同传播平台的发布标准,使之能为不同平台的编辑所用。比如突发性事件中,除了最基本的文字,还需要更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与视频;高大上的时政新闻里,要找到与普通用户相关联的切入口并用接地气的方式对新闻进行解读;枯燥的政策条例和数据新闻,要利用图表、动画等可视化手段抽丝剥茧,让用户一目了然。
但记者的精力是有限的。由于新闻采访节奏本来就快,加上截稿时间的压力等,大家往往分身乏术,除了给纸媒供稿外,往往不能及时再转换方式给新媒体平台提供内容。
所以,“全媒体记者团”或许是更容易被接受的操作方式。在重大的新闻采访中,应该强化全媒体记者的群体观念,文字(包括报纸端和新媒体端)、摄影、视频等各类型的记者编辑逐一到位,合理分工,一支队伍合力作战,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全媒体融合。
在平时常态性的采访中,记者要兼顾多种形态新闻的采集。这就需要记者必须学会使用多种工具和展示手段,做到一次生产,多元发布,形成较为理想的报道链条:第一时间利用官方微博展示新闻现场,并随时更新;再发回最新图文消息稿,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最后形成深度新闻稿,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刊载。如果没有这种转型意识,其结果或许就是在重大新闻事件的即时传播中缺位,失去对热点的引领和掌控。
全新的媒体环境,对记者尤其是传统媒体记者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大家既能在团队作战中将细分专业发挥到极致,也要有关键时刻自如切换工种的能力储备。在媒体转型的当下,变则通,不变则壅。不断紧跟技术进步,提升自己的复合能力,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闻推荐
教练员讲解防溺水安全知识水循环系统保证水质高空项目保证安全游玩海洋球池暑期已过去一半,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也过得丰富多彩,有的跟随全家出游,有得结伴进山避暑。没离开乐山的小伙伴同样没闲着...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