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渠两岸竹木掩映
江公堰岸边的九百洞
堰渠上的小桥
江公堰堰首引水口
可容纳数十人的九百洞
堰首闸门
堰板电厂下泄渠水流入竹公溪■本报记者 许金波 文/图
“引一江清水,滋润两岸百姓。”这是记者近日探访乐山江公堰,有感而发的一句话。纵然今日的江公堰灌溉能力已经锐减,但在漫长岁月中丝毫不减她的魅力,在供水、发电、防洪,尤其是中心城区水环境改善、水景观打造中,昔日的古堰正焕发出新的光彩。
沿用至今 古堰彰显古人智慧
据史料记载,江公堰,古称永丰堰,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该堰始建于北宋初雍熙六年(984年),后淤废;明成化时(1465-1487年),嘉定知县魏翰筑永丰堰,取水青衣江,穿洞为渠;弘治中(1488-1505年),堰塞,嘉定知州曾介修复(明万历《嘉定州志》)。后来兵燹,堰垮渠淤而废。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江吴鉴筹款修复,将进水口从市中区棉竹镇石板滩下移至袁坝村女儿山风洞老,民念功德,更名江公堰。
寥寥数语,把江公堰的由来与历史交代清楚。为了详细了解其今貌,近日,记者从江公堰堰首顺水而下,进行了实地踏勘。
堰首袁坝村女儿山风洞老,是小地名。山不高,植被却郁郁葱葱,很是繁茂。周边矗立的两块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牌,提醒着人们这里良好的水质。记者沿着小道,下到江边,青衣江的江风扑面而来,由于正值汛期,江水丰而略显浑浊。
放眼望去,只见堰首一条长长的引水渠延伸于宽阔的江中,顺流而下的江水很自然地被一分为二,大部分江水流向下游,一小部分则顺着水渠“乖乖地”进入堰首。
从青衣江堰首,经两河口、九百洞、石板滩,再从竹公溪的张公桥段汇入岷江,整个堰渠从进水到出水总落差约20米。古人是如何发现并利用此落差开挖堰渠、灌溉周边大片良田,满足当时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的?的确令人称奇,让人不得不感叹先人的智慧与毅力。
山水与人文 沿途风光引人入胜
进入江公堰堰首的江水,经导引渠欢快地流向闸门。据市中区江公堰管理处处长毛华金介绍,该闸门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起调节水量的作用。站在闸门建筑之上,下望两边的渠水,一边是水深而静流,一边则带着轰鸣、打着旋向堰渠下游流去。
“原来是土渠,现在不仅拓宽了,而且进行了部分渠化改造。”毛华金介绍,堰渠拓宽之后,水流量由以前的10立方米/秒增加到现在的60立方米/秒,不断满足日益增加的农业和城区生产生活用水。
顺堰渠下行,直至堰板电厂,整个江公堰引水主干渠全长6.68公里,途径市中区棉竹镇和通江街道办事处城乡结合部地段。堰渠两岸竹木扶疏、绿树掩映,渠系水面也是时宽时窄。引人注意的是,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座修建年代或近或远、各具特色的小桥架于两岸,或长满青苔、或如长虹飞渡,在满足人们日常出行的同时,展现出浓浓的年代感。
在堰渠途径的棉竹镇石板滩村,该村历史遗迹九百洞(小地名),也为江公堰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九百洞,按当地人的说法,就是有900个洞。这些洞均位于江公堰两岸,至于挖于何时、用途何在,则众说纷纭。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
从一处农家乐内进入,在一名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九百洞。几处较为密集的洞穴有大有小,大的足有几百平方米,小的只有几十厘米宽,而且洞中有洞、洞连洞,大的可容纳几十人居住。据当地人介绍,这些山洞很可能是古人开挖红砂岩体,以逃避战乱之用。
现如今,这些长满青苔的洞穴有的已经损毁,有的被村民用来堆放杂物,有的干脆被开发成农家乐。
打造水环境 江公堰华丽转身
江公堰是辉煌的。远的不说,就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凭借着主干渠和二分渠、八分渠充沛的水量,灌溉着当时棉竹、通江等3个村社所辖13个大队的1.24万亩良田,满足了灌区内原全华厂、嘉乐纸厂、三水厂等工矿企业用水,作用举足轻重。
江公堰又是落寞的。随着这些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田的消失,江公堰的灌溉功能日益萎缩、灌溉面积日益减少。据毛华金介绍,目前该堰渠灌溉面积只有4000亩左右。伴随而来的,是八分渠的不复存在,二分渠变成了城市下水管道和排水沟。
江公堰更是充满灵气和活力的。随着岁月变迁,江公堰有些功能虽然退化,但有些功能却得到了强化,同时还增加了新的功能,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诸如,灌溉功能弱了,但其供水、发电、防洪和生态保护功能强了。同时,由于其早已成为竹公溪最主要的水源地,为竹公溪美化城市水环境、增添城市灵秀之气,可谓功不可没。这还不说千百年来,江公堰孕育的沿途山水风光和历史人文。
现如今,随着乐山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区“东控、西优、北延、南跃”总体规划的落地实施,位于“北延”地带的江公堰,更日益焕发出新的活力、新的生机。
根据正处于审批前公示阶段的市住建局《乐山棉竹片区城市设计》,本着“山水蜀道,棉竹新城”的规划愿景,规划区内的江公堰及其沿岸,将会重点打造生态涵养区和滨水人居区,以及景观大道。届时,一个全新面貌的江公堰将会华丽转身,出现在世人面前。
新闻推荐
余会平为学生讲解如何控制情绪■本报记者戴余乐文/图据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的大学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或%以上)的学生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发病原因,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