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拥翠高路川摄
棉竹镇花果山生态园
嘉州荔枝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中新房华构住工管桩装运区
国家级4A级景区乌木博物苑
畅游峨眉河绿道
平兴乡紫馨花海游人流连忘返■本报记者 陈兴鑫 方方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代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市中区区委七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市中区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绿色发展成为该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决定》提出,市中区按照全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将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城市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突出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科学优化城市规划布局,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品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全力打造旅游业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文旅产业示范区,努力建成居者舒心、游客留念、投资商向往的绿色美丽城市。
数字点击
绿色城市
依托绿心建设城市中央公园,着力丰富城区绿化内涵,加快“拆墙透绿”“裸地增绿”“见缝插绿”,提高中心城区绿化密度。到2020年,城市绿地率达到33%以上。
绿色工业
力争到2020年,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
绿色农业
到2020年,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5万亩,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达到50个以上。
绿色生态
到2020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重污染天气比例控制在3%以内;岷江干流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83%以上,中心城区建成区全部消除黑臭水体,峨眉河、临江河达到Ⅲ类水质,泥溪河、磨池河、凌云河、剑峰河达到Ⅳ类水质;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保障率达到100%;全面淘汰巨桉,实施品种改良10万亩,建成珍贵木材用材林0.5万亩、森林食品基地1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6.58%以上,森林蓄积达到210万立方米;全区机关干部、中小学生参加生态文明培训比例达到100%。
美丽新村
力争“十三五”期间,打造特色街区8条以上、特色小镇3个以上、特色村落30个以上。到2020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15个,占全区行政村的98%以上。
现代服务业
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0%以上。
美丽城乡
绿色宜居
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城两新区”、“一湖五湿地”的总体构架,是对乐山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景区的重构。
市中区,地处乐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城两新区”、“一湖五湿地”的“主战场”集中在市中区范围内。
《决定》提出,通过实施旧城改造、推进新区建设、打造生态湿地、创建特色品牌,打造绿色宜居城乡。
实施旧城改造。加快旧城区疏解,严格控制新增建筑;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修复古庙、古街、古宅、古城墙等文化遗产;依托绿心建设城市中央公园。
推进新区建设。引导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向苏稽新区、青江新区等城市新区布局。加快建设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古镇旅游于一体的苏稽新区,推动大学城、文化馆、体育馆、科技馆、规划馆、博物馆等“一城五馆”向苏稽新区集中。
打造生态湿地。依托岷江航电老木孔梯级建成后形成的库区湖面及“三江六岸”岸线资源,重点打造“一湖”,实现集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于一体。利用中心城区周边水系,加快建设凤洲岛湿地公园、大渡河湿地公园、竹公溪湿地公园、峨眉河湿地公园,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生态格局。
创建特色品牌。实施“县乡村特色品牌创建工程”,今年重点打造苏稽特色古镇、“上中顺”特色商业综合街区等3条特色街区、苏稽镇杨军坝村特色森林公园等3个特色村落。
发展产业
绿色低碳
围绕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决定》对旅游、服务业、工业转型升级、特色农业提出举措、目标。
强化旅游业主导地位。紧紧围绕乐山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扎实做好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三篇文章”。充分发挥核心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打造峨眉河旅游产业带,规划布局一批度假小镇、文化演艺、自驾游营地等旅游项目。
推动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0%以上。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围绕全市“一总部三基地”工业布局,依托乐山国家高新区,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根据企业行业特点和全市产业链布局,有序推进现有工业企业向“三基地”转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快推进纺织、铸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蔬菜、畜牧、水产、花木四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力度,建设安全环境、清洁生产、生态储运全覆盖的食品安全体系。
优化环境
绿色生态
强化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大气污染治理“三大工程”,严把环保准入关,严控新建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项目。
加强水环境治理。建立岷江市中区段“污染物排放量、河流环境容量、污染物削减量”三本账,对市中区辖区内的国控、省控、市控和区控断面实行精细化、差别化管理,全面加强小流域污染治理,加快城镇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管控。建立全区统一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完善区级土壤污染状况数据库、样品库。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每个乡镇规划建设污水治理设施,农村垃圾统一实行“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2017年底以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十三五”期间新(改、扩)建30个具有完善粪污处理设施的养殖场,基本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保护利用林业资源。全面落实保护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双增长”监测体系。加快推进森林康养走廊和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绿秀嘉州”工程。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把生态文化作为国民素质教育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分类考核
强化保障
坚持绿色领导方式是关键。推动绿色发展,要求领导方式绿色化。
《决定》提出,实施分层分类考核。差异化设置不同类别乡镇、街道的考核指标权重,适当降低乡镇规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增加小河流域整治、水环境质量达标等绿色发展相关指标的考核权重。对城区街道,增加对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考核权重。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党委政府环保责任红线,实施环境质量、排放总量“双控”,全面实行限值管理。全面强化生态资源管理,全面实施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动态评估退出机制,建立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企业有序退出机制。在重点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此外,《决定》从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依法治理、强化科技支撑、强化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强化绿色发展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绿色发展理念植根在心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摒弃对传统粗放增长方式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
抓住绿色转型机遇,建设美丽市中区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中区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开学典礼开始啦 新学期,回到学校孩子们很开心。本报记者 张力 摄 开学第一周,乐山市各地各校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开学工作检查、新教师入职…
开学典礼开始啦新学期,回到学校孩子们很开心。本报记者张力摄开学第一周,乐山市各地各校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开学工作检查、新教师入职……每一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开展着,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