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外国语学校高级7班李坤钰
我家书架上,藏着一本旧书,据说是属于爷爷的。整个书身泛黄,封面斑驳,书脊上文字依稀可辨:“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编注,中华书局”,繁体字。书里文字是竖排的,依旧繁体,有圈点和虫蛀的痕迹。
我在想,我的一架子书,有多少能穿过时光的隧道,披上斑驳的外衣,传到我的下一代手里?是不是伴着书的,也有一种叫传承的东西?
就像断掉了的念珠,加上新的菩提,继续着周而复始的运作。佳节时分,人们放烟火,读着、背着传承下来的古老文字。
我也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新的,内容有了些许变化。可它们依旧是以前那些读起来别有味道、想起来令人深思的诗句。没有什么不在变化,比起爷爷的那本来说,我的要薄一点儿。
爷爷的书里,注释是在诗中,我的是在诗后。爷爷的书,是满是斑驳的耄耋老者;我的是墨香浓郁、纯白待哺的婴儿。
读爷爷的书,像是看前人的笔记,和他交流着,探讨着,在滚滚红尘外。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流水洗不去斑驳,它终究见证着古老。古老有着古老的魅力,如炮制附子,古法耗时费力,虽效率甚低,药效却佳。
看着高效的流水生产线,我想或许它更愿意在那四方的围灶里,和着袅袅轻烟,与星空呢喃。这,是流光、科技无法流逝的斑驳。
又如修理古钟,齿轮轻咬,构成一小个机关;数个机关组合起来,终构成一个古钟。弦弦相扣,齿齿相依,精密非常。
不知在斑驳的时光里流过多久,它目睹了一个帝国的衰落,于故宫深处沉睡,繁华尽落;又见证了一个新文明的兴起,欣欣向荣。当修钟人的手让它再次运作时,伴着斑驳的,便是一场盛宴。
古法炮制、雕刻木艺、榫卯修理、绫锦纺织……对着这浩大的旧物,传承抑或抛离?其实这个问题很早以前就被回答了:留其菁华,去其糟粕。
旧物如斑驳本身,蕴含着柔光,也沉淀着古旧。如何轻言何为菁华,何为糟粕?这世间万物,本就有双面。就像我不太能看懂的繁体字一样,它很复杂,但它却更准确地揭示了汉字本身的意义。
文化留在斑驳里,从远处的以前,传到现在的如今。不如闲置,保留其斑驳,在云卷云舒中,自有它的一番新意。如坛中山茶落,枝头叶片抽。(指导教师马瓞瓞、张谦亨)
新闻推荐
本报讯(欧玮庆记者杨国庆文/图)随着工程师一声令下,一架精巧的四旋翼飞行器搭载着高清摄像设备,像一只蜻蜓一样平稳快速地向铁塔飞去。几分钟后,清晰的绝缘子金具图像便传输回地面指挥部——近日,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