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金融广告“天花乱坠”、理财产品“挑花眼”、金融消费哪里投诉……如何守护百姓的“钱袋子”?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提高社会公众金融素质,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人民银行乐山市中心支行通过宣传普及等方式,让消费者了解学习相关金融广告基本知识、常见非法金融广告行为及识别方法等专业知识。
学好这几招擦亮双眼防“忽悠”
面对市场中诱人的广告承诺,不少消费者将积蓄拿出,但结局往往是得不到收益,甚至本钱难觅。“金融服务和产品较为复杂,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这使得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知情权保障不到位。”中国人民银行乐山市中心支行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者在识别金融广告真实性、合法性时需注意以下几点情况,增强非法金融广告识别能力和风险意识。
消费者在看到金融广告时,应了解广告发布人是否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金融广告的内容是否与所取得的金融业务资质在形式和实质上保持一致,如以投资理财、投资咨询、贷款中介、信用担保、典当等名义发布吸收存款、信用贷款内容的广告,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的金融广告是否具有可识别性,是否显著标明“广告”。
同时,还应注意金融广告是否对金融产品或服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责任有合理提示或警示,如标明“投资有风险”字样等,是否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未来效果、收益或者与其相关的情况违规作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者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
金融广告是否夸大或者片面宣传金融服务或者金融产品,在未提供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对过往业绩作虚假或夸大表述,是否对投资理财类产品的收益、安全性等情况进行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此外,消费者还应辨别广告是否违法利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是否违法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主管部门明令禁止的违法活动内容。
多问多想多学加强自身防范意识
消费者金融知识欠缺,容易被“忽悠”也是金融纠纷频发的原因之一,因此消费者通过广告接触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应先了解相关的基本知识、通过正规渠道咨询专业的从业人员,再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谨慎的选择,坚决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在接触到金融广告时,在作出最终决定前可以通过“三多”步骤来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
多问。涉及具体金融产品的广告,都应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可以询问该公司是否具备发行金融产品和投放广告的资质,询问推销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明,询问产品存在的风险和目标群体。在不确定其真伪时,可以电话咨询第三方机构。
多想。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之前,想一想广告中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在哪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大。个人应对自己做出的金融决策负责,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当金融广告的收益让人心动时,不妨先去做一下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后再做出明智的决策。
多学。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广告层出不穷,金融产品和服务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但是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消费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金融行为习惯和态度,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
记者祝贺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艳蕾)9日至10日,五通桥区公安分局在市公安局统一安排部署下,集中开展了“嘉州利剑-4”社会治安清查整治行动。此次集中统一行动中,指挥小组将各部门警种交叉编制在各清查组,由治安防...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