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茨山歌登上大舞台
铜茨山歌演出人员在2019首届川东南·乐山百姓网络春晚海选现场合影■记者甘国江
今年新春期间,“四城同欢金猪贺岁”2019首届川东南·乐山百姓网络春晚在乐山大佛剧院精彩上演。晚会中,来自沙湾区铜茨乡的一出原生态民俗展演《铜茨山歌绕山飞》,让不少观众感动落泪。没有伴奏,没有专业的表演动作,演员平均年龄50岁以上,淳朴悠远的铜茨山歌,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说实话,没想到观众这么支持我们,这也恰恰说明了观众对本土文化的重视。铜茨山歌能够登上舞台,我觉得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肯定。”铜茨山歌队负责人、铜茨乡副乡长张诗在演出后很是感慨,而这也成为她继续发掘、挽救铜茨山歌的重要动力。
溯源
邓通铸钱成就铜茨山歌
铜茨山歌是铜河文化的一种,属于自秦汉以来产生并流传在铜河流域的民间乐曲之一。
据《史记·佞幸列传》记载,在2000多年以前,西汉文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银行家”。文帝把蜀郡严道县的山赐给邓通,特许其在今天沙湾区铜茨乡江山村等地开采铜矿。人们把邓通铸造的钱称为“邓通钱”或者“邓通半两”。
“由于邓通在铜茨乡铸钱,铜茨的生产和社会得到空前繁荣,文化也就跟着迅速发展,山歌便是其中之一。”张诗告诉记者,铜茨山歌发生于人们劳作间隙,发展于人们情不自禁地“自发唱”和斗志比唱,响彻在铜茨乡广袤的田野间、空旷的草原上,回荡在万重山林间,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张诗介绍,铜茨山歌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歌词的特征:从属口头文学,以七言为多,文学手法多用比、赋、兴,如:“弯弯月亮像条船,哥哥离家去跑滩,跑过一滩又一滩,忍看十五月团圆”。二是音乐特征:其调式以民族五音调式中的微调和川腔为主,其唱腔高亢悠扬,若有翻山越岭、穿云钻雾之势,有时连带着转调和滑音、甩腔、颤音等,唱起来有一定难度,甚至有些唱音形式用现代音乐语言难以记录。
发展
新旧结合与时俱进
铜茨山歌在铜茨传唱了2000多年,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们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变化,近些年来铜茨山歌也在不断走“下坡路”。
“现在会唱铜茨山歌的人越来越少,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跟着老一辈学唱。”张诗坦言,在铜茨乡境内,能够完整传唱铜茨山歌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且数量已经不多了。
为了抢救性发掘铜茨山歌文化,2018年7月,铜茨乡政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一支以文艺爱好者、山歌爱好者为主的12人志愿队伍,学习、表演铜茨山歌。这支队伍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5岁,由70多岁的祝光权担任老师,负责教授。
考虑到很多人还要照顾农活,最开始大家每周集中练习2次,其余时间都是录制视频回家补习。“经过4个月的练习,有12个村民能轻松哼唱铜茨山歌曲调了。”张诗说。
为了传承铜茨山歌,铜茨乡目前邀请了专业教授和歌剧老师为铜茨山歌谱曲,为山歌队定谱录音。为增加舞台表现力,还对歌词进行扬长避短和适时创新,做到新旧结合、与时俱进,为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地方特色文化塑造品牌,让歌曲口口相传,走进农村、走进课堂……
“目前我们已经在铜茨乡及周边乡镇收集了100余首铜茨山歌,并汇编成册,谱了曲,将口传心授变成了文字资料,希望有助于铜茨山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张诗告诉记者。
(本文图片由张诗提供)
新闻推荐
义诊现场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益智护脑”。为宣传和普及健康睡眠理念,提高广大市民对睡眠健康...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