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了200天“闭关体检”,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于日前正式“出关”。
修复完成后,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险情得到排除,胸腹部生物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文物本体更加安全。
去年10月,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对乐山大佛进行全面“体检”,也就是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
“体检”期间,文保工作人员采用光纤监测、荧光碳点示踪法等高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修复,将开裂残损区域的植被进行清理、一些区域进行预加固、面层也进行了修复等等。
乐山大佛勘测维护项目负责人、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保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孙博表示,此次“体检”查清了大佛整体病害类型,包括风化、水害(渗水、降水、凝结水、地下水)、生物植物侵蚀、佛身小型片状或块状岩石发育脱落、后期修缮材料空鼓、开裂、脱落等。
“不少游客在之前看到大佛的“花脸”,由生物病害,主要是地衣、苔藓和其他生物藻类、霉菌造成的。”孙博说,植物在修复层裂隙处滋长,加速修缮层起鼓、开裂、失稳,因此乐山大佛也需要“去角质”。
孙博用喝“枸杞”来形容对文物的保护——文物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维护,“就像人一样,平时保养得好,得“大病”的概率就低。”
据悉,历史上有证可查的大佛本体保护共12次,即宋代2次,民国3次,新中国成立后7次。
新闻推荐
乐山棠棣剧社倾情演绎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 在乐山,有这么一群人在坚守
(本文图片为《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照)■记者鲁倩文文/图4月20日、21日两晚,中心城区新又新大戏院座无虚席,不时传出一...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