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资料介绍,肝脏疾病目前是全球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仅乙肝和丙肝就影响着全球约1/12人口的健康。而在我国,慢性乙肝患者高达3000多万人,乙肝病毒携带者更是超过1.2亿人。肝炎病人是否需要隔离?乙肝病毒携带者等于乙肝患者?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肝病有哪些误解?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误解1:乙肝病毒携带者等于乙肝患者?
正解:两种概念完全不同。
肝炎有很多种类,人们通常意义上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其中,甲肝和戊肝都是通过消化道传播,一般都是急性感染,而乙肝、丙肝和丁肝都是通过血液传播,既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
目前,大家接触最多的当属乙肝,因此很多人“谈乙肝色变”。
“其实很多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两个概念混淆不清。乙肝患者具有传染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普通人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日常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乐山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袁术生介绍,临床上,乙肝病毒一般不会通过呼吸道或是消化道传染(消化道黏膜有损伤或疾病的情况除外),对这类携带者不应视同已发病的慢性肝炎病人对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药品和医疗、保育工作等,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医学随访和相关检查。
误解2:肝炎都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正解:学会预防,无需隔离。
那是否只要是肝炎就会传染?袁术生表示,其实肝炎的常见病因中除了病毒性肝炎以外,还有多种非传染性肝炎,如酒精性肝炎、单纯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都没有传染性。当然,如果是常见病毒性肝炎,如甲肝、戊肝,是消化道传染病,就需要进行分餐、粪便消毒等隔离手段。
那生活中对于有传染性的肝炎,我们该如何预防呢?袁术生表示,首先是勤洗手,尤其是幼儿园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儿童,是甲肝接触传播的高危人群,更应通过教育,让他们养成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其次是注意用餐卫生,对一些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等,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而对于乙肝或丙肝,正常生活中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或丙肝。这两种肝炎,均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如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另外,与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能会受到感染。若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被感染的危险性更高。
误解3:患乙肝后一定会发展成慢性感染?
正解:慢性乙肝感染可控。
袁术生介绍,临床上,感染乙肝病毒6个月后仍未被清除,称为慢性乙肝感染。
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感染者,慢性化的风险高达90%,而婴幼儿时期(0-5岁)的慢性化率则降至50%,而成人感染者中仅仅5%-10%发展为慢性感染。
因此,做好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做好针对婴幼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慢性乙肝是可以控制的。据相关资料显示,自2000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免费计划免疫接种程序后,婴幼儿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慢性乙肝发生率仅为1%,已达到欧美国家水平。
另外,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受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注射毒品者等高危人群,也应该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发生。
当然,如果已经诊断为乙肝之后,也不要过于紧张。对于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来说,是否用药、怎么用药,都有统一的标准,医生会根据各项检查结果的指标来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不要盲目用药。当然也不能放任自流,坚持定期复查,听从医生的治疗建议,改善生活习惯,科学用药。
目前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只有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两种是经管理部门批准,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其它未经证实的“秘方”,大家都需要谨慎。
记者 戴余乐
新闻推荐
练好本领比贡献 乐山市奥林匹克中心建设项目联合党支部举办知识竞赛活动
知识竞赛现场本报讯(罗启平文/图)眼下,乐山市奥林匹克中心建设项目全面铺开。为营造大干快上的火热氛围,5月7日,乐山市奥...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