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兆权
问:在过去的几年里,四川省是如何推动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生产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创作生产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从专项资金、人才队伍培养和提升创作质量等全方位地支持民族地区艺术创作生产。
首先,我们强化引领,创作了一批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文艺作品。“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引导民族地区文艺工作者聚焦这一重大题材,用艺术的形式讴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涌现出大型音乐舞蹈诗《汶川奇迹》、《羌魂》、《大北川》等一批优秀剧节目。感恩奋进,已成为民族地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其次,我们注意突出民族风格及地域特点,关注文化民生,强化文化惠民。一是针对民族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鼓励文艺院团贴近群众服务,加大对优秀剧(节)目的政府采购力度,鼓励院团下基层巡演。“十一五”期间,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的专业文艺团体共深入基层演出千余场。二是大力扶持藏戏生产,传统藏戏剧目得以继承和广为传播,特别是反映藏区牧民新生活的新藏戏通过下乡演出得以广泛流传和推广。各地的藏戏团每年平均下乡演出90余场。三是我们还依托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资源优势,帮助其提升艺术水准,既走市场,又走赛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藏谜》、《康定情歌的故乡》、《火图腾》等优秀作品不仅在全国文艺比赛中获奖,而且还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以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康定情歌节、彝族火把节、高原艺术节和康巴艺术节等为龙头的节庆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进一步充实了四川省民族文化内涵,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安排扶持民族地区的艺术创作生产专项经费450万元。自2008年以来,民族地区大型剧目生产每年达到3台以上,节目达近百个之多。这些优秀的剧(节)目先后入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荷花杯”舞蹈比赛等重大文艺和赛事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问:“十二五”期间,四川省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工作将从哪些方面展开?
答:围绕文化强省的建设目标,务必要进一步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一方面,与全省舞台艺术创作滚动计划相衔接,强化民族重点舞台艺术创作与积累,目前列入计划的有:支持阿坝州为纪念建州60周年创作的大型舞台文艺节目《多彩阿坝》,支持凉山州为纪念建州60周年创作的歌舞《大小凉山金灿灿》,支持甘孜州对剧目《高原风》进一步修改、提高,支持剧目《唐卡魂》的打造;另一方面,我们将继续扶持各民族地区艺术院团送文化下基层演出活动。加大组织省直文艺院团的优秀剧目下乡演出的力度。每年在春节、藏历年、羌族新年、彝族新年以及民族文化节庆期间,组织安排优秀的文艺节目送到少数民族群众当中,让全省各民族群众去享受民族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第三,我们还要积极培养、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文艺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培养力度,为民族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强化对民族文化的抢救、整理、研究及转化,实施民族文化人才兴文战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郝勇文/图)6月1日,来自马边苏坝乡山区、受到中国麦田计划资助多年的李天秀小朋友,与成都市某幼儿园的杜安安小朋友一起在背景墙上画出美丽的彩虹,由成都市妇联、麦田教育基金会等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