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先望
地处内陆,对外开放滞后,是长期影响四川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十一五”以来,四川扩大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就。2011年与2005年相比,外贸出口保持了年均35.5%的高速增长,出口依存度由5.2%迅速提高到8.7%。实际利用外资,也由2005年的11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011年的110.3亿美元。同期,四川经济保持了年均13.9%的高速增长。实践再次证明,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审时度势,把四川打造为内陆开放高地,不仅具有客观必要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能性。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为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前提条件。相对充裕的劳动力,土地、水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承接先进产业转移提供了足够的要素保障。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继续延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实行零关税和开展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利于扩大外贸出口和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国家扩大面向西南开放,四川有望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核心腹地。
面对地处内陆的区位条件限制,四川只有通过集约配置资源,抓紧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才能以点带面,尽快形成内陆开放高地。要通过加快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临空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把成都打造为辐射东南亚和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充分发挥其对四川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核心支撑作用。与此同时,要通过加强成都与相关城市的分工协作,共同构建融入全球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为集约配置资源,提高对外开放的实效。必须进一步明确对外开放的重点方向。根据邻近东南亚和南亚的地理区位,四川必须突出南向开放。为此,要高度重视南通道建设。包括:加快成昆复线建设,形成大能力南通道和带动攀西资源开发;尽快建设昭通—攀枝花—丽江铁路,形成新的南向通道和加快凉山彝区脱贫致富步伐;争取建设攀枝花—大理铁路,使四川省连接中缅铁路的距离再缩短200公里左右,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机遇,突出南向开放。以建成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和面向西南开放的核心腹地为标志,尽快把四川打造为内陆开放高地。
新闻推荐
□特约通讯员宋明如今,在凉山州的歌坛上,活跃着一位藏族青年歌手次尔扎西。他在2011年四川电视台举行的中国藏歌会上获优秀歌手称号,被评委阎肃称作“酒歌王子”,由此名声远扬。尽管他从“马脚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