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政事业发展回顾
□刘星/文 图片除署名外由省民政厅提供
民,乃国之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为民解困,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是民政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
5年来,全省民政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民政部的指导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四川民政争创“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奋斗目标,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标高奋进,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各项民政工作,实现了全省民政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在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和强化社会服务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有力的作用,为四川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了应有贡献。
受灾
百万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伤病能治疗
四川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刚刚过去的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洪涝、干旱、风雹、泥石流和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面对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各级民政部门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汇聚传递社会爱心和查灾核灾等救灾工作第一线,在全省1200多万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中,设立救助点7000多个,救助受灾困难群众800多万人次,700多万受灾群众得到临时生活救助和临时安置。地震发生后,省民政厅第一时间核查和上报灾情;第一时间组织和接收、调运和发放救灾物资,直接接收和发放帐篷138.1万顶,彩条布和篷布3484万平方米,各种食品3.35万余吨;第一时间开展了临时生活救助,确定农房重建补助对象以及资金发放工作;第一时间组织发出了社会捐赠的倡议;第一时间启动了对遇难者遗体的处置以及发放家属抚慰金;第一时间建立了受灾群众临时社区。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伤病能得到治疗。在灾后的一个又一个冬天,数百万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越冬。为灾区没有饥荒、没有流浪、没有瘟疫、没有社会动荡而贡献了一份力量。
2008年6月25日,中央领导专程来到省民政厅看望慰问民政干部职工,对全省民政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的工作表现和工作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
灾后
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形成
灾难过去,重建任务迫切。四川民政部门坚持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中心工作,及时做好农房重建的对象确定和资金的发放及筹集工作。及时制定民政系统灾后重建规划和组织开展推进工作,得到民政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
截至2011年底,灾后重建规划切块到地方的1万多个重建项目胜利完成,9663个敬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陆续建成投入使用。通过灾后重建和特殊党费援建,新建和改扩建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12000余个。新建了一批避难场所。全省以中央级成都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20个市级库为骨干、109个县级库为基础的“覆盖四川、辐射西南地区”的灾害应急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已经形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灾情信息网络和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初步建立;以14支省级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15支市(州)级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144支志愿者队伍为补充,装备优良、布局合理、服务全川、应对灾种齐全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形成。
救助
让困难群众的笑容更灿烂
5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的实施,加大力度推进社会救助等体系建设,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基本实现了贫者有所济、孤者有所养、病者有所医、困者有所帮。
5年来,全省加速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城镇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再就业扶持相配套,与扶贫开发、养老保险等制度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
2006年,四川率先在全国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5年间,城乡低保中央和省级投入从2006年的11.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0.89亿元,增幅达503.3%。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由61.1元和14.1元提高到171元和68元,增幅分别达179.9%和382.3%。
抓住“5·12”地震灾区重建、扩大内需的契机,全省新建、改扩建了一批农村敬老院。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有农村敬老院2962所,床位达到25.61万张,“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从2006年底的14.2%提高到2011年底的48.4%,今年将超过50%。
城乡医疗救助范围不断扩大,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城乡医疗救助中央和省级投入资金从2006年的0.8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69亿元,增长15余倍。仅2011年,全省就救助城乡贫困患者410.69万人次,资助参保、参合522.79万人。
为帮助群众解决突发性、临时性特殊困难,省政府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临时生活救助资金,正式建立了临时生活救助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5年来四川省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19377人次,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54746人次。
2012年3月,省委主要领导在北京空军总医院看望了接受治疗的四川省凉山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省委的亲切关怀下,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作出批示,并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实施“挽救生命、再造健康”救治行动,对全省所有0—14周岁符合手术救治条件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全部实施治疗和救助。全省首批救助对象4400余人,已有400多名患儿通过手术治疗康复出院。
老有所养少有所依
童颜鹤发皆安乐
5年来,全省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儿童福利事业、残疾人福利事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
这里是老人们的安乐窝,最美不过夕阳红,一张张被岁月刻上印迹的脸,充满晚年的安详。投入11亿多元,实施“幸福家园”工程,统筹解决县级以下城镇“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养老服务问题,对176个县(市、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全省国办社会福利机构、农村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的总床位数由2006年底的8.2万张增加到2011年底的29.89万张,增长了252.3%。同时,积极推动建立高龄老人补贴制度。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5年来,四川省切实加强孤儿保障工作,实施“蓝天计划”新建和改扩建儿童福利院22所,按照“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机构供养孤儿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为全省孤儿按月发放生活费。为进一步解决好孤儿的教育和安置问题,建立了四川省志翔职业技术学校。开班以来,共招收来自全省各地的孤残学生780名,78名孤残学生毕业后进入大专院校深造,480名孤残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目前,一所环境优美、设施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孤儿职业技术学校正在抓紧建设,将有越来越多的孤残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福利彩票是筹集福利事业发展资金的重要手段。5年来,福利彩票筹集公益金52.29亿元,比 “十五”期间增长了600%,彩票公益金安排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全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老有所养、少有所依,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事业,惠及千家万户,显著提高和改善了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的生活状况。
慈善服务
全省网络基本形成
5年来,全省慈善组织不断发展,省、市、县、镇(乡)慈善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放飞梦想·托起四川希望的明天”——四川慈善·福彩帮困助学活动已连续7届成功举办,筹集资金1.5亿元,帮助8万余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该项目荣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
5年来,四川省各级慈善组织积极传播慈善文化,广泛发动社会捐赠,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接收捐款209.5亿元,其中,省慈善总会接收捐款41.4亿元,组织实施1000余个重建项目,有力地支持了灾区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基层智慧
社会管理新成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充分保障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积极推动城乡新型社区建设是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5年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全省第七、八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村委会选举更加规范;出台了《四川省村务公开条例》,成为全国少数以条例形式规范村务公开工作的省份,村务公开覆盖面从2006年的60%提高到95%以上,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村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工作,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强化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城市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探索起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在各地试点展开,社会志愿服务蓬勃开展,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进一步形成。
5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按照“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省社会组织发展到30274个,覆盖了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提供社会就业岗位近40万个,发挥了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同时,全省大力实施“社工人才百人计划”,高校志愿者到社区、基层民政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迈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探索的第一步。
拥军爱民
军民鱼水情更深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5年来,省委、省政府和部队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积极为驻地部队排忧解难,支持部队建设投入达24亿元;驻地部队积极支援地方抢险救灾和经济建设,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增强,全省共创建16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县)、93个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全省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由2006年的44万人增加到87万余人。抚恤补助经费从2006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7.72亿元。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工作,四川大力实施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为代表的781处烈士纪念设施得到有效保护。5年来全省共接收安置退役士兵22万余人、军休人员3504人;军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全面落实;全省军供站共接待过往部队194万人次,军供保障任务圆满完成。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提高到了新水平。
服务社会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全省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坚持以规范管理为重点,以文明服务为目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婚姻收养、殡葬管理、区划地名等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实现了“重管理”与“重服务”双重并举的格局。全省城市和县城地名设标覆盖率达100%,乡镇达96%。清明节期间祭祀活动安全有序,惠民殡葬政策已覆盖775万多人。婚姻登记实现了全省联网、在线服务。
5年风雨兼程,5年硕果累累。过去的5年,是四川民政事业发展最快、经费投入最大、帮贫济困最多、开展社会服务最好的5年。
全省民政事业投入大幅增长,2011年中央和省级财政预算投入民政资金169.63亿元,比2006年33.08亿元增长了413%。经常性救助对象从2006年的365.35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665.61万人。
全省民政工作大幅提升,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实现了西部第一。养老机构床位数位列西部第一、全国第三;农村敬老院床位数全国第一、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全国第六;福利彩票发行总量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八;“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数量居西部第一;社会组织数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三;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和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的数量,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四;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西部第一、全国前列。
全省民政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积极发扬爱国主义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政文化活动,提升了民政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5年来,四川省民政厅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 “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命名为“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省300多名民政干部,分别受到中央、省、市的表彰。四川民政人按照省委“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奉献”的要求,以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大爱至诚的崇高思想,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共克时艰的拼搏精神,情系群众、恪尽职守、忠实履职的为民情怀,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进一步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四川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展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蓄势而发,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
今后5年,全省民政工作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十二五”规划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发挥民政的保底作用,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民政的基础作用,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充分发挥民政的支持作用,围绕提供和强化社会服务充分发挥民政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发展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着力推动民政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到“十二五”末,实现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层民主活力和社会自治功能显著增强,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更加有力有效,社会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进一步发挥四川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以民为本,风和柳绿千枝秀。兴邦惠政,雨润花红万里香。
抚今追昔,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四川民政必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国家民政部的关心指导,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历史进程中,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勤华)7月31日,凉山州公安消防支队召开媒体通气会,通报上半年全州消防部队监督执法、灭火救援等工作情况,启动消防安保宣传工作。上半年,全州消防监督检查出动2万余人次,检查单位130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