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于木牛和同事正在录音室配音。
阿于木牛和同事翻译的多部影视作品,获得由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共同主办的中国民族语言、民族题材电视节目“金鹏展翅”奖。
彝语译制片
年时间,多部彝语电影电视剧
10
500
的
成长
之路
今年的凉山州第五届民族文化艺术节上,彝语译制电影首次登陆影城,和观众见面。7月30日至8月4日,每天都有一两部彝语译制电影展映,包括观众所熟悉的《寻龙诀》、《战狼》、《咱们结婚吧》、《智取威虎山》等8部电影。
虽然是早就看过的电影,但这次听到的是彝族母语的声音,对每一位观影者来说,意义都不会相同。
大部分人是抱着热爱本民族文化、支持民族文化的心态来观影,也有少数来凑热闹的,还有一部分家长,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母语,特地带孩子来看的,不管怎么样,彝语译制片首次亮相影城,是被人接受的,这对于译制片背后的工作人员来说,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鼓励。
文/图本报记者李晓超
10年前,凉山州电视台的彝语频道播放的第一部彝语译制电影《举起手来》,让山里的彝族同胞们捧腹大笑,这部电影也让更多人把目光锁定在了彝语频道。随后,一系列的彝语译制片,包括动画片《猫和老鼠》和《熊出没》陆陆续续与观众见面。
母语和电影的结合,产生的微妙作用,是从听觉开始,直入大脑又重击心灵的一种亲切感。无论电影的主角是哪一位大明星,这个时候,他发出的是彝语的声音。
鲜为人知的是,一部部优质的彝语译制片背后这群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热血青年。他们来自凉山各县,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走到一起。虽然,译制这条路并不平坦,但他们已经走过了10年,目前已译制了500多部经典的电影电视剧,给老百姓带来的影响力是言语说不尽的。
十年前:
最简陋的设备配出第一部译制片
很多观众每次在看到电视上的彝语影视剧的时候,总会忍不住地冒出一个疑问:这些配音的都是些什么人啊,太棒了,让家里的老人看了很多精彩的母语影视剧,让小孩子可以通过影片学习自己母语。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叫阿于木牛。彝族著名影视剧配音演员,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从事译制导演、后期制作及配音工作。
其实,阿于木牛并不是彝族人中第一个做彝语译制片的年轻人,但他却是彝语中心唯一一个坚持到现在的人。
阿于木牛说他的学科成绩一直都是全班倒数第一,所以他几乎放弃了从学业上走出一条道路的想法,心里有着北漂追求音乐梦的打算。在读大学的时候,他常常抽空跑去朋友的公司给卓别林的无声电影配音,这是他踏上配音演员之路的第一步。
彝语影视剧译制配音,对于他来说,是一件有趣又有成就感的事情。他非常喜欢做关于母语文化的事业。
还差3个月毕业的时候,阿于木牛接到凉山电视台的邀请,回来译制电影。“其实当时内心还是挣扎的,自己的原意是去北京发展自己的音乐,但他又想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人培养出来的,作为彝族后代的大学生,只要家乡需要自己的地方就该义不容辞,回乡也可以为彝族文化的发展做一点贡献。”
回乡之前,阿于木牛把自己的工作蓝图描绘得十分高大上——做弘扬民族语言文化的先驱者,引领民族语言文化的一股潮流。
然而,接踵而来的现实问题,却给他的美好蓝图,增添了一道又一道的坡坡坎坎。
“我第一次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没有设备,没有工作人员,只有我自己。”
阿于木牛这才明白,这个工作可以说是零起点。
在外行人眼里,影视剧配音是件很简单的工作,只要开口发音对着口型配彝语就可以了。其实不然,配音不仅要头脑灵活还得发音和吐字咬字标准清晰,特别是后者,阿于木牛对此要求严格,有时候,遇到语速稍快、语句长的配音,一个字发音不准,都会重头再录,反反复复,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再把录制好的音频导入不同的软件里处理成最佳的效果,比如,处理影片里的电话声音和喇叭的效果等。不仅如此,几乎每次配音,都需要一个人配多个角色,这就要求阿于木牛和他的工作伙伴们不仅要会配音,更需要掌握剧中人物性格,让情感到位,让观众听得出喜怒哀乐。在这点上,大家都佩服阿于木牛,说他是个自然的配音变声器。
个把月后,办公室充实起来了,有了最简单的一套设备,有了几个工作人员。正准备大展拳脚时才发现,大家都只会配音,后期处理工作一无所知,因为自己也从来没有见做影视剧配音工作的专业团队,从前期译制配音到后期包装制作全靠自己慢慢摸索,一个人做几个人活儿,没办法,阿于木牛只能带着另外三名配音工作人员从头学起,一边摸索一边译制电影。
“最开始,我们用的是最笨的办法,把电影的所有台词翻译成彝文,抄写在本子上,各自找好自己的台词,最后才对着台词配音。”这个办法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光是把汉语台词翻译过来,就是一个艰巨的活儿。有时候遇到一些不好翻译的名词还得查阅资料,咨询前辈,特别是古装片,翻译起来难度更大,遇到实在无法翻译的名词,一般就用音译的方式,此外,还要分配台词、分人物角色、配音、处理声音、后期包装合成等等。
刚开始时只有两男两女四个配音演员,四个人就把一部几十个角色的所有的声音配完,无论是模仿小孩或老人的声音,一人配多个人物角色,尽管中间的困难很多,但几个人还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配出了第一部彝语电影《举起手来》。
这给困境中的人,又燃起了一点希望的光。
新闻推荐
本报讯当前,全州已进入烟叶成熟采收及烘烤阶段,为确保即将到来的烟叶收购工作正常有序开展。近期以来,州烟草部门按照抓...
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