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出现薯农“卖难”,一边是加工企业原料不足——
投资200多万元的水晶粉生产线停产多日,11月8日,在位于西昌市成凉工业园区的西昌市科兴薯业有限公司偌大生产车间,只有两三名工人在上班。
眼下正是马铃薯上市旺季,为何如此冷清?“原料不够用。”公司销售经理赵林的回答让人匪夷所思。
据凉山州农业部门监测,今年,凉山州马铃薯总产量达390万吨,截至10月底,仍有超过200万吨马铃薯等待出售。
一方面,马铃薯加工企业吃不饱,一方面今年200多万吨马铃薯面临销售难题,这中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本报记者 徐登林 王云李清波 钟美兰 文/图
薯农 本地卖薯算不过账
通过每年国家、省、州、县3000万元至4000万元的投入支持,凉山州马铃薯产业近年发展迅速。2011年,凉山州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29万亩、产量367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07%、135%。“今年尽管遭遇旱、雨夹击,产量仍在去年的基础上有增长。”凉山州马铃薯产业办公室副主任曹晋福介绍。
年年攀升的马铃薯产量让外销承担很大压力。“每年都有薯农到政府有关部门要求解决销售问题。”凉山州经信委经济运行办主任肖渝文说。
凉山州马铃薯自我消化能力怎样?“人畜消耗、当地加工企业用料、外销,这是凉山州马铃薯消化的三个渠道。”曹晋福说,全州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同时,特别注重马铃薯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农业部门多年扶持和培育了一大批马铃薯加工企业。
但近年来,凉山州薯农越来越不愿意把马铃薯卖给加工企业。
“我到西昌必喜食品有限公司去问了,他们出的价格是0.45元/斤。”喜德县马铃薯营销协会会长阿的木呷说,马铃薯种植仅种子、肥料等成本就要800元/亩,按这个价格卖,每亩只有100元的收入。
本地卖马铃薯算不过账,自然人人都盼望到外地卖个好价钱。
企业 两头受夹日子难过
“我们给农民0.45元/斤这个价够高的。”位于喜德县城的西昌必喜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武说,企业现在运行很困难,喜德遭遇“8·31”特大洪灾,电路受损,企业供电得不到保障,常常停产,加上环保部门要求污染减排,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改造,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挤出部分资金尽量收购薯农的马铃薯,已经尽力了。
“刘武讲的是实话。”赵林打开食品商务网,翻到甘肃定西马铃薯制品厂挂出的适时产品报价目录,其一级马铃薯淀粉报价是6200元/吨。赵林说,按一般7吨马铃薯出1吨淀粉算,以0.45元/斤收的马铃薯要按每吨6300元的价格卖出淀粉才能保本,可是眼下的行情,保本都难。
曹晋福也承认,近年来淀粉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给加工企业带来不小麻烦。2008年到2009年,国际马铃薯淀粉价格从3000多元/吨飙升至12000元/吨,现在又跌至6000多元/吨。
“过山车似的行情害苦了凉山州马铃薯加工企业。”刘武说,企业2008年跟喜德薯农签订供销合同,遇到价格下跌,薯农坚持以合同价收购,企业当年亏损逾100万元;2009年,市场行情大好,绝大多数薯农不顾合同,坚持把马铃薯外卖,企业根本收不到马铃薯。
“我们也有类似经历。”赵林说,加工企业既要承受市场风险又要承受薯农爽约的风险,两头受夹的日子难过。
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凉山州有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12家、大型加工企业16家、中小加工企业119家。“但目前80%以上处于停产状态。”赵林说,由于这几年行情大起大落,公司水晶粉生产线半数时间呈停产状态。
政府 理清思路续写神话
通过引进科学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凉山州马铃薯产业飞速发展,到2011年,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商品量、经济效益四项指标均居四川省首位。
近十年,凉山州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可谓是个传奇,但这传奇如何续写?“重点还是抓住两头,一头是薯农,另一头是加工企业。”曹晋福认为,前者是龙尾,后者是龙头,缺一不可。
“产量有保证、运输方便、价格稳定,薯农就有积极性。”阿的木呷说。
“电力等要素保障到位、农民讲信用、政府多支持,企业才活得下去、活得好。”刘武坦言,这一切关键在各县市政府重视马铃薯产业发展。
“薯农外卖菜薯个头大、均匀、量小,加工企业收的加工薯个头形状不讲究而且量大,两者价格出现一定差距很正常。”赵林说,部分薯农想到外面卖个好价钱企业理解,但不能因此责怪企业故意压价求利。
具有180万吨加工能力的加工企业收购鲜薯不到17万吨,企业吃不饱而大量生产线闲置,薯农卖不掉影响明年种植积极性,两难如何解决,考验各方智慧。
新闻推荐
凉山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避孕药具管理站建设项目施工招标公告
1.招标条件1.1本招标项目凉山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避孕药具管理站建设项目已由凉山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凉发改社会【2010】293号批准建设,项目业主为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口和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