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荣日渐萧条的竹制品生意。
受欢迎的农具却是一个叫好不叫座的生意。
实惠耐用的手工艺制品被现代工艺挤进了一个尴尬境地。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气节”、“隐逸”、“君子”等文化内涵,为历代文人所钟情。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竹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以镌刻图纹和文字来装饰竹器的竹刻工艺也应运而生。用竹子生产的生活用品也随之发明出来,中国成了使用竹器最早的国家。
A周师傅的竹器店
B这生意挣不了几个钱C经济又实惠的纯手工竹制品D需求量越来越少,技艺传承断层
文/图 本报记者 冷文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竹制品,特别是在过去,中国人每家每户的生活里,无处不见竹制品,有盛菜用的筲箕、洗锅用的刷把、制腌菜的簸箕、吃饭用的筷子、买菜用的菜篮背篼、遮雨用的斗笠等等,展示了中华竹文明的风采,更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如今,竹制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活的日用品,在乐器、家居、装饰品等各行各业都有所涉及,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竹制品在我们生活里慢慢淡出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各大超市的货架上都是五颜六色的塑料制品,只有筷子和少量的竹制品,还能够在家里享有一席之地。不过在西昌老城的上西街,还有几家竹制品商店在苦苦经营着。
A周师傅的竹器店
西昌市上西街100号宏星竹器店的周启荣师傅已57岁了,老两口经营竹制品门市已有20多年,这20多年里从他手里卖出去的竹制品不计其数。门市两边摆满了各种竹制品,箩筐、竹笼、簸箕、蒸笼、背篼等大大小小家伙应有尽有,大簸箕直径有110公分,小筲箕只有几公分,看上去精致可爱,眼前这些大大小小的竹制品仿佛又让我回到了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记者说明来意,周启荣也非常乐意接受采访,“我这些竹制品都是从冕宁巨龙,还有西昌川兴、高枧、樟木等地的农户家进回来的,过去做这些竹制品的农户很多,现在越来越少了,挣不了几个钱,又耽误工夫。冕宁巨龙做的人要多一些,都是抽农闲的时间做一点给我们送过来,有的品种还只有从成都去进货。”
B这生意挣不了几个钱
看着随时都有人进店里购物,记者问周启荣:“好卖吗”?“还是好卖,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竹制品,虽然现在城里人很多都不用这些了,但农村里家家户户都还是用这些竹制品,城里上年纪的人也喜欢用,毕竟用了一辈子了,用着也顺手,而且价格便宜,。彝族老乡来买的也多,特别是彝族年前,都要换新的,许多县上的商贩就来这里批发回县上村上卖。”周启荣一边做生意一边告诉记者,做完一单生意,收了钱,周启荣接着说:“现在不比过去了,以前像这样的竹制品商店在西昌城里就有很多家,生产的农户也多,有的农户甚至要靠它来维持生活。现在的竹制品基本上被塑料制品所代替,用的人少了,买的人也少了,就像过去的木桶现在谁还用?都被塑料桶替代了,就说这刷把吧,过去家家户户谁不用,洗铁锅、铝锅都是它,现在都用的是钢丝球,筲箕也被塑料篮筐替代了,说不定过些年这些竹制品都会被淘汰,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C经济又实惠的纯手工竹制品
“能说说竹制品的好处吗?”记者问,周启荣讲到:“要说竹制品的好处可多了,但我一时还说不上来,只知道我们的民族用竹制品已有好几千年的历史,直到今天。竹制品经济、实惠、卫生、环保,还对人体无害,而且使用方便,不像化工的塑料制品对身体还是有害的,特别是再生塑料对人体的危害就更大了,用钢丝球洗锅容易断,有时饭菜里还能吃出钢丝来,很危险的。这些都是竹制品的好处。”好处这么多,为什么生意不好做呢?周启荣告诉记者,“一个是刚才说到的用户少了,塑料制品冲击大,生产竹制品的农户越来越少,品种也越来越少,这些沙木的蒸笼都是好几年前进回来的,现在看不到了,市面上也就只有这几个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利薄,本来就属纯的手工艺品生产,生产成本高,大的竹制品才卖几十元一个,小的才几元一个,最贵的箩筐也才120元一个,价格根本上不去,卖一个才能挣几角块把钱,你看一上午虽然卖得不少,但收的钱还没上一百,过去摆地摊挣的钱还多一点,现在开门市虽说发展了,但房租、税收等又压上来了,实在是不好做,要不是过去进的货还没有卖完,早就不想干了。”周启荣老两口每天早上八点开门,摆货要摆到九点,中午随便吃点,晚上六点收摊,要收到七点才能关门,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没有休息,艰难做着他们的竹制品生意。
D需求量越来越少,技艺传承断层
在周启荣师傅那里,记者了解到,这些竹制产品被广泛用于农村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为百姓的生产提供不少帮助,深受群众亲睐,虽然外观上不如铁制品和塑料制品那么美观,但竹制品结实耐用,不会给环境造成任何污染,象这种既经济又环保的竹制品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那为什么这些和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竹制品占有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少?是因为这些竹制品是属纯粹的传统手工艺品,缺少创新意识,市场消售渠道越来越狭窄,缺乏紧跟市场需求的时代敏感性,在产品上形式和技法上没有新突破,几十年,有的上百年都是一个样。另一原因就是技艺传承断层,随着竹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少,有这门手艺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老师傅,而且又不是规模化生产,虽然师傅可以传给徒弟,但都是家族式传承模式。再有就是利薄,生产一天下来挣不了几个钱,还不如打工挣得多,没有更多的人愿意学这一行、干这一行。
看着这些曾经温暖过我们生活的手工艺竹制品,在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却不知道它还能支撑多久……
新闻推荐
西马中的“最美草帽帮”,前排中间这位就是87岁的廖光友。威猛的武士持长枪准备出征、欢乐的达体舞跳起来、狮子和飞龙在湿地和邛海边舞动……11月8日上午,不管是在马拉松赛的起跑点,还是在每一段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