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作为农牧大州的凉山,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作为农牧业重点工作加以落实。
在凉山州,按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总体要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行单位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责分管业务的农业生态环保责任,下属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具体责任人,共同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重推进,取得了锦绣凉山农牧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根据省、州关于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要求,州农牧局认真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自查工作。围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耕地土壤污染防治、草原生态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产养殖监管与健康养殖等六个主要方面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认真扎实,措施有力,效果明显,“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绿色发展的“生态模式”。
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近年来,凉山州大力发展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的节水农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坡薄耕地,发展经济植物篱,提高耕地保水保土能力。推广秸秆覆盖保水、水稻旱育秧、旱地规范改制、旱地集雨节灌、聚土垄作和横坡种植等农业节水技术。合理调整马铃薯、玉米旱地作物生产布局,推广节水抗旱品种,优化种植制度,改进耕作方式。加强灌溉水质监测与管理,加强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建设。
据悉,全州“十二五”期间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88.66万亩。整个工程共修建农田灌溉渠系6893条、长度2065.5千米,排水沟2391条、长度661.0千米;修建蓄水池1628口,容积10.86万立方米;田形调整19.99万亩,修筑田土埂4138.1千米;配套植树造林1.37万亩;增厚土层26.13万亩,改良质地36.9万亩。2016年全州完成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3.13万亩。完成田土型调整4.89万亩,修筑田地埂865.2千米;新建农田排灌渠系641.63千米,蓄水池86口,新建和整治山平塘15座,其它水源工程70座;实现新增灌面3.64万亩,改善灌面7.1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渍面积2.2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4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3.5万千瓦。
凉山州在继续做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园艺作物上的应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运用和配方肥的推广,促进了作物增产增收,促进了化肥结构的调整,减轻了不合理施肥造成的浪费及农业面源污染。
大力开展病虫绿色防控示范,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2016年全州农药用量1036吨,比2015年增长1.35%,全年经防治后粮食作物病虫害造成的实际损失为2.65万吨,病虫损失率为0.8%。
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凉山州大力推广使用厚度0.01mm以上地膜,在项目物资采购等环节,加大宣传与技术指导,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利用。
农村能源工作沼气池建设既是利民工程,又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的有效抓手。到2016年底,凉山州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390722口,新村集中供气39处,大中型沼气工程9处,处理养殖户及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养殖废弃物和农户生活污水,实现了种养结合,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
农作物秸秆“以用促禁”综合利用
近年来,州农牧部门积极配合环保部门,确定禁烧重点区域,提出综合利用目标,完善禁烧工作方案,并积极配合发改委,抓实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切实做到以用促禁。
今年,全州加快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五化”综合利用,各县市乡镇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渠道,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一是通过机械直接还田、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等方式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全州秸秆还田推广面积197.27万亩。二是用作饲料,围绕养殖业,搞好秸秆青贮、氨化技术推广应用,开展以秸秆换肉奶产业化工程。三是用作食用菌基料,扶持食用菌生产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四是通过发展户用沼气、建设秸秆气化站等途径,发展清洁能源,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全州共建成户用沼气3.25万口,大型沼气工程14处,为畜禽养殖和秸秆等废弃物的利用提供了更多的出路。
2016年全州秸秆理论总量213.01万吨,实际秸秆可收集量173.04万吨。据悉,2016年凉山州秸秆完成利用率为68.15%,超省上下达指标0.15%,圆满完成计划任务比上年提高4.15%。
凉山州农牧部门为了切实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借鉴成都市新都区、德阳市旌阳区等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地区的经验,结合凉山州实际,于去年4月底在西昌市月华乡富裕村举办了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新机械新技术演示现场会,会上演示了4种农业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去年,西昌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对西昌市农作物秸秆实施综合利用的专业合作社、秸秆综合加工企业、农机专业户、种粮大户、牲畜养殖大户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进行相应的扶持补贴,凡参与西昌市稻、麦收割的收割机,要求安装秸秆粉碎抛撒装置,为鼓励加装切碎装置,对西昌市境内的每台收割机加装碎抛装置进行全额补贴。
西昌市农牧局在大气污染防治当中,不仅按照省、州、市各级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了西昌市2016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计划中所负责的目标任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全州秸秆综合利用及秸秆禁烧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抓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和草原生态保护
2012年-2013年,凉山州用两年时间进行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全州17个县市完成样点确定、方案编制、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基础图幅收集上报、采样制样GPS操作等关键技术培训、样点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及送样等工作。
2014年,凉山州开始进行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监测预警国控点建设。目前已经完成样点的部置、样点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相关图件的收集上报,实施方案制订,
样点土壤及植株样品的采集制备及送样。全州共完成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监测预警国控点布点建设877个,取样877个。
2015年,凉山州着手开展主要产区水稻重金属污染状况协同监测工作。此次工作重点是采集水稻产品样,在土壤检测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水稻产品指标,研究其间的相关性。目前已经完成样点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相关图件的收集上报,实施方案制订,按要求完成了全州290个样点的布置,涉及全州13个水稻主产县市。
为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防治和保护,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从2014年开始在全省安排省级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项目试点。凉山州西昌市为试点之一,目前西昌市项目已经实施到第三年。目前相关任务全面完成,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2016年,凉山州会东县也列入该试点项目的农产品产地环境长期定位监测建设,任务是布农田监测点,通过长期定位监测和污染来源监控,动态掌握耕地地力和土壤重金属变化趋势及成因,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耕地质量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15年,凉山州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项目在木里、盐源、会东、昭觉、甘洛5县实施,划区轮牧围栏建设23万亩,退化草原补播6.9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1.5万亩,舍饲棚圈建设2055户。项目总投资1606.5万元,其中中央投入1485.5万元,地方配套121万元,各项目县现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等待省、州核查验收。2016年度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项目在凉山州11个国定贫困县实施,建设内容为人工饲草地建设4.4万亩,舍饲棚圈建设4400户。
同时,凉山州大力开展优质人工牧草种植。2016年全州共采购优质草种4304.8952吨;种植一年生牧草种植269.01万亩,其中以光叶紫花苕为主的优质牧草197.95万亩(含烟地种草43.29万亩)、其它一年生牧草种植71.06万亩;更新多年生牧草11.745万亩,其中新增紫花苜蓿3.785万亩;多年生牧草保留面积62.21万亩。
切实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近年来,凉山州高度重视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部门联动,要求县级相关部门结合畜牧业发展规划,加强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的技术指导。州级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和检查,协同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将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实施农牧、种养有机结合,发展生态型畜牧业。
对已经修建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规模养殖场(小区)把畜禽粪污处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来抓,要求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保证畜禽粪便、废水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防止污染环境。对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养殖户,从场地选址、设计必须由畜牧和环保部门全程参与,在项目立项、审批等环节严格把关,对不符合环境要求和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养殖场(小区)坚决不予审批,项目立项审批中与发改、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联合审核,共同签署意见后同意报批修建。修建场地必须远离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养区域。规模养殖场必须配套建设粪污排放所需的沼气池,密闭排污管道(沟渠),达到雨污分离、净污分离,入口处建有消毒池,更衣室及消毒设施设备等。
凉山州在实施生猪标准化建设、肉羊生产基地县建设、肉牛能繁母牛扩群增量、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等项目中,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均要求项目实施地点不在禁养区,把粪污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先安排项目资金投资建设,推广种养结合,粪污处理还田等资源化利用方式,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自2010年以来,凉山州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五化”要求,全面开展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鼓励规模养殖场按照创建要求,完善粪污处理等相应配套设施,积极参与到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中来,提高规模养殖场规范化水平。创建活动 “五化”中的“粪污无害化”,要求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截至目前,凉山州创建成功的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已达到18个(省级15个、部级3个),其中生猪10个、牛3个、羊3个、禽2个。
本报记者 沈虎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13日上午,西昌市首期建档立卡贫困户素质提升工程专题培训班结业典礼在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举行。经过20天的学习,来自西昌市的154名学员圆满完成学习培训任务,顺利结业。“以前总觉得...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