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传说近日入选聊城市第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曹植,曹操之子,三国时期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谢灵运誉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他于公元220年迁徙到东阿,被封东阿王,后葬在鱼山脚下。关于曹植鱼山闻梵、曹植与杂技、曹植与渔姑的传说一直流传。
在鱼山西侧,有一处石壁刻着“闻梵”两个朱红大字。相传,这里就是曹植当年闻听梵乐的地方。在“闻梵”处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曰“梵音洞”,据说曹植听到的梵乐就是从这个洞中传出来的。而《东阿县志》也把曹植“鱼山闻梵”列为“东阿八景”之一。
相传有一天,曹植一如往常登顶鱼山,想借诗酒排解心中的苦闷,一时没想出佳句,就更郁闷。忽然,一阵美妙的乐曲隐隐传来,仔细听来竟是鼓乐管弦之声,再细听乐曲竟是传自空中,原来这是一种梵呗之音(西方佛教音乐)。
只听那鼓乐管弦之音越来越清晰,抑扬顿挫,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委婉轻柔,把曹植听得如痴如醉。蓦地,曹植便随着梵呗之音,闻梵吟就出了那首著名诗篇《杂诗》之六,同时他还把听到的梵乐记下来,后期更是删治了《太子瑞应本起经》中的经文,将经文融入音乐之中,从此开启了佛曲华化的趋势。
在曹植墓前的石碑林中,有众多日本宗教人士留下来的石碑。据说,曹植闻听的梵乐后来向东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因此曹植也被誉为日本佛乐的鼻祖。每年日本宗教界都有大批人士前往鱼山参拜曹植,并在墓前演奏曹植当年创作的梵乐。
曹植不仅有着“独占八斗”的诗才,有着参透佛乐的悟性,同时他还是一位矫健潇洒的杂技艺术家,亦被称为中国杂技艺术的创始人。不光史书中有记载,东阿更流传着他和杂技的故事。
一天,曹植在东阿的一个小镇上看到一位红衣少女在表演跳丸跳剑。五彩术球和银光闪闪的宝剑轮番抛向空中,少女在剑和球下面闪跃腾挪,球和剑越抛越快……这时曹植纵身跃入场中,拔剑同那少女对跳起来。那球和剑变成了神梭一高一低在她与曹植之间来回飞旋。
跳得正起劲,一个仆从模样的汉子发号施令:“且住!刘大官人有请,叫姑娘宴前助兴!”红衣少女立刻被吓得小脸蜡黄。原来这刘大官人是本地豪强,见红衣少女色艺双绝,就想占为己有。曹植义愤填膺,对那个仆从说:“回去禀告你家官人,就说东阿王曹子建在此,叫他另找别人吧。”恶奴便灰溜溜地走了。
曹植一向喜欢杂技马术,见自己的封地有如此水平高超的艺人更是欢喜,这么优秀的艺人绝不能任恶人欺负,杂技马术也应该继续繁荣发展。于是,他多次组织杂技艺人进行汇演,当时汇集了东阿一带所有的杂技精英,除了众艺人登台献艺以外,曹植也登场表演了走马斗狗、跳丸跳剑等节目,赢得百姓赞扬。
曹植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1951年在曹植墓出土的一枚花石球,据有关人士考证,就是曹植生前“跳丸”的道具。
(王兆锋整理)
新闻推荐
□杨秀萍杨文文报道12月19日,在东阿县鱼山镇小店村,村民王金红正在农家书屋查阅书籍,为自己“充电”。小店村农家书屋共储备图书3400多本,均为村集体财产购买,图书类别包括...
东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