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丽华
最近读《论语》《孟子》,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当然这些都是为了说明当政者如果自己做得好,就不用埋怨老百姓会做的不好。其实这几句话是真理,生活中很多方面都可以用这些真理去解读。
春天了,是花花草草生长的季节,也是孩子们生长的季节,无论身体还是思想。公园里,路边上到处胜放的花也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为逗孩子高兴好多家长随手就折来一只,如果这时候有人提议爱护花草的话,我估计后果就是遭人白眼——又不是你家的,神经病啊。
我想把这个道理讲给孩子听,可她才两岁多,无法理解。那好吧,换种方式。
囡囡要摘花,我说:“你把花折了,花会疼的。你疼了会怎么办?”“哭。”“那小花疼了也会哭的。”几次重复后,囡囡看见小花小草就说:“你不采它,它就不哭了。”
当我把这些事讲给我的高中学生听时,换来的是不以为然:老师,你那叫糊弄小孩。我无语!一两句风话也不能改变我的初衷。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我不知道自己能够帮她画出多么美好的图画,但我想让她的心充满爱、善或者悲悯。
因为施工,路边的一棵树被碰破了一块树皮,露出白白的树干。囡囡指着问我:“妈妈,这是什么?”看到了不同,这是她的小眼睛在观察世界。“大树受伤了,它的手被挤了一下。”我知道这样的解释在成人的世界不合理。但她刚刚玩太空漫步机被挤着了手,她知道手疼的滋味。接下来她的动作和表情让我知道她已经体会到大树的痛苦了。
有时候另类的眼神也出现在自己身边。开车出去,老公带孩子坐在后面,摇下车窗就一口痰“咻”地一下飞了出去。我就有点生气,说:“在孩子面前你做个好榜样,改改你那些坏习惯。”卫生纸在前座我包里,老公拿起来不方便,我的语气也挺鄙夷,老公顶回一句:怎多事呢!给了我一个重重的回应。老公的话自然不能改变我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决心。
教育在日常、在身边,而不仅仅是在学校、在社会。别看孩子小,好多事她都能看到,想到。我跟姐姐的拖鞋颜色一样,就是花纹稍微有点差别,但不大。有几次我穿错了拖鞋,囡囡就大声说:“不能穿大姨的拖鞋!不能穿大姨的拖鞋!”
看看日本运动会开完后体育场一丝垃圾都没有的场面,再对应身边满天飞的垃圾,谁说小习惯不重要?具有文明习惯的孩子是文明国家的未来。通联地址:聊城二中
新闻推荐
...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