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进入朝廷最高层学校——太学,教材统一使用今文即汉隶书写的《五经》。郑玄入太学第六年,已经掌握了五经及图纬,满腹经纶,进入了高徒之列,经常代替经师讲经。太学院有意将郑玄留校任教,但郑玄决意去更广阔的民间周游,遍访名师,学习融会今古文经,寻找五经的真义。
进太学师从第五元习经及术数历法
汉桓帝建和元年(147)郑玄进入太学。东汉各代皇帝都多次巡视太学,为太学生们演讲,鼓励其奋发读经,为朝廷出力。郑玄也受到过皇帝的接见。
第一年在太学,郑玄师从第五元,学习的是《京氏易》和《公羊春秋》。第五元,复姓第五,名元,是今文经学专家、朝廷立的《京氏易》和《公羊春秋》经学博士。另外,第五先生在历法算术方面也堪称行家,郑玄还跟他学习了《三统历》和《九章算术》。
《周易》《春秋》郑玄少年时便能诵读。但上古经书经义博大深奥,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历史、经济、日用器具、树木百草、鸟兽等多个门类,不易解开。郑玄能读,部分章节也能背诵,大意也能领会,但其中个别问题需要点拨开导。第五元,正是充当了开导启迪他的先生。
郑玄凭其天分,掌握《九章算术》易如反掌。《郑玄别传》载,郑玄“少好书数。八九岁能下算乘除。”纬书内容,除迷信五行外,也掺杂了一些科学的成分,兼顾着天文历法数学。汉朝两代儒生习惯用数理知识掺杂了讲《周易》,《易》学的变数中,穿插了数论。形成了经学离不开数学的现象,也就是汉朝经师们都喜好数学的原因。
到太学半年光景,郑玄解决了从6岁开始十几年内悬而未决的经学问题,使经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太学生中,他脱颖而出,短短一年,经学精进。
在太学吃穿用度由朝廷供给,不用家中补贴。太学统一配发了学服,长衫飘逸,穿在身高八尺的郑玄身上洒脱帅气。但在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太学院里,郑玄略显古板保守。除学术讨论时见他慷慨激昂发表见解外,郑玄是沉默寡言的。
师从张恭祖习新经一年内课业领先
第二年,郑玄升入张恭祖帐中,学习新经。张恭祖,今文经学博士,东郡人(今聊城东昌府区)。由于精通《周官》《礼记》《左氏春秋》等,被朝廷选为博士,入太学为学官。除上述经书外,郑玄还跟张恭祖学习了《韩诗》《古文尚书》。郑玄在经学方面天赋异秉,别人学两年的课程,郑玄不到一年就熟练掌握,遥遥领先于同期弟子,甚至快过入学好几年的学兄们。
当时《古文尚书》尚未普及,20余年后郑玄学成著述,郑注的《古文尚书》取代了原教材,确立了郑注版作为全国普及读物的地位。此书成为显学,后广为流传。
太学生每年有两次为期一个月的长假,其中9月放“授衣假”。高密在几千里外,郑玄就把假期用在研习经书上,9次授衣假,一次也没回家。
20年后,郑玄学成回家,于即墨不其山下假田播种、讲学授徒时,因师源紧张,他曾请时在东郡(今聊城)的张恭祖赴即墨帮他教授弟子,成就了往日京师太学师生相会即墨不其的佳话。
多少个旦夕,郑玄手执经书,徘徊诵读思考经义。林阴中被他踏出一条蹊道,号称“郑君小道”。
太学院有意将郑玄留校任教,郑玄却决定去更广阔的民间周游,遍访名师,寻找五经的真义。志趣相投的同学便给他凑了部分盘缠资费,还有人牵来了马匹,供他代步。
游开国元勋发祥地访陈球请教律令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郑玄30岁。在中原豫州辗转了一年,他来到下邳淮浦,访问前南阳太守陈球,游览大汉一朝开国元勋们的发祥地。
郑玄遍注群经,其学问不只限于经书,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器物、动植物、律令等方面,他注的《刑律》,就曾成为后来魏晋时期的重要法典。
论刑律法令,陈球是当时的专家。陈球年少习受儒学,尤善律令,法律造诣较深。郑玄此次拜访陈球,恰逢其时。陈球在其后不到一年又被朝廷再次起用,进入了中央机构,为廷尉。
陈球对郑玄一个远道而来的经学青年不弃不嫌,教之以道,授之以业。郑玄日后注释律令《律章句》,多得益于陈球当年指教。到曹魏时,《律章句》被尊崇为国家宪章,全国人遵守。
然而陈球以后的政治生涯大起大落,官至三公之首的太尉亦逃脱不了下狱而死的命运。
访孔子董仲舒出生地“爱马护书”传为佳话
郑玄穿郡越县,从青年走到中年,近10年的时间。《后汉书·郑玄列传》说:“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他流连倘佯过西安、咸阳、洛阳,研究风土人情,欣赏昔日都城的辉煌宏伟,以壮胸怀。到过东汉时期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拜访当地经师大儒,问难于经学课题。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郑玄来到孔子出生地尼山。孔子推行儒家“道”的坚定决心对郑玄影响深远,郑玄往返于孔子故宅和孔子墓之间,久久不肯离去。之后他告别泰山,北上燕赵。泰山郡虽近高密,为求经,他过家门而不入。
郑玄去董仲舒家乡景县广川,适遇连绵秋雨,在泥泞中跋涉多受苦累,他怕淋湿经书,把雨具披到马匹身上。经书空白处,有他提要钩玄记的心得,其读经时存留的问题、解决的思路、注经的破题方向,皆用蝇头小隶记了满满十几本,层层包在行李的最里层。由此留下郑玄“爱马护书”的佳话。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今文经学大师,郑玄着意考察这位大儒的故事,如“三年不窥园”。郑玄发现董家没有花园,又考虑到董仲舒治经专注,故“园”应指菜园。郑玄住在村学堂,多次找儒生们交流,询问了解董仲舒的情况,借阅董氏家谱、世系,对董氏家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史书载:郑玄出生前200多年,董仲舒在高密国为侯相。武帝时叫胶西国。当时的胶西王刘瑞阴狠险毒,所以没人敢来高密做官。而董仲舒在高密期间推行儒学,广泛推广京城的“经而优则仕”方略,开高密学经入仕之先河。高密劝学之风由此发扬光大,直至250年后郑玄开蒙时,劝学遗风犹存。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11日,记者获悉,7月30日、31日,为期两天的半耳城市音乐节首站将在潍坊开启,郑钧、赵照等音乐巨星将空降潍坊,与音乐发烧友一起呐喊、一起摇摆,开启疯狂音乐体验。据了解,除了...
聊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聊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