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追踪·《谁能救救我的儿子!》后续报道
□本报记者 路彩云
6月20日,本报《爱心档案》栏目报道了沾化县古城镇郝家沟村十四岁少年徐立昆的不幸遭遇,众位好心人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这户噩运连连的不幸家庭,随着本报6月21日的跟踪报道,小立昆这个苦命少年的不幸遭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热心读者的同情。三天的端午假期里,许多看到报道的爱心人士打来电话、发来短信表示要为小立昆的治疗尽自己的一份力,他们之中有收入微薄的工薪阶层,也有自己创业的个体老板,有年逾花甲的慈心老人,也有即将走出校园的毕业大学生,一份份爱心汇成一股爱的洪流涌向病床上的小立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保住了孩子的命,也就保住了我们这个家啊!”6月25日记者联系小立昆母亲韩喜芝的时候,她满含热泪地表达了对本报的谢意,同时告诉记者小立昆或许可以保住右臂,“虽然保住胳膊的手术比截肢手术要麻烦得多,风险可能也会相应变大,但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我们还是希望医院可以帮孩子保住胳膊,毕竟他才十四岁,孩子太小了啊!”
■在校学生献爱心不留名
随着本报对小立昆病情的连续报道,越来越多的热心读者开始关注起这个十四岁的苦命少年。6月21日下午,有位自称姓张的市民打来电话说想帮一下小立昆,“我从报纸上看到这个孩子以后心里觉得挺难受,这么小的孩子就要承受这么多的不幸,我家孩子跟他一般大,可跟他比起来真是幸福多了。”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一下子也拿不出万儿八千的去帮忙,不过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每个月往孩子的账户上打上一两百块钱,大的作用起不了,就算是为孩子贡献一点营养费吧!麻烦你跟他们家联系下看能不能提供个账户?”张先生在电话里对记者说道,“爱心不在大小,我想长久地做下去”。
除了电话之外,记者还收到了许多询问小立昆病情和捐助方式的短信,“我是一个在校学生,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了徐立昆的事情,就想发个短信问问怎么样才能帮助他?”在记者回复了这位热心读者的信息后他又表示“会为小立昆捐款”,“不过我只是个学生,可能拿不出很多钱帮他,不管怎么样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也祝愿小立昆能早日康复。”
奉献爱心的人们大都不想留下个人信息,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不想留下,记者能保存下来的也就是部分好心人的姓氏和联系方式,“我们不图宣传报道,就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帮他们而已。”、“谁家没有遭难的时候,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呗!没什么好宣传的!”、“孩子母亲给我打电话了,就这么点事不值得谢,有啥好谢的啊!赶紧把孩子的病治好了就行了!”……
■小立昆或可保住右臂
自6月20日入院至今,小立昆已经在院里待了整五天,除了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之外,大多数时间小立昆都在默默忍受着疾病带来的疼痛,“这几天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白天有时候疼得受不了了就让他吃一片止疼片,可夜里孩子还是疼得睡不着觉,这时候他就跟我说‘妈妈,我胳膊好疼,你帮我捏捏吧!\’。”小立昆的妈妈韩喜芝对记者说道,“经过主治医师和医生商量后,现在想通过手术取出病变的骨头,植入人造的骨头,要是能成功的话孩子的胳膊可能就不必截去了。”
在与韩喜芝的交流中记者得知小立昆的手术日期暂时还没有确定,需要等医院做出进一步的检查结果后才能确定手术日期,“医生考虑到孩子太小,怕截肢的话孩子会承受不了,所以就想尽力给孩子保住胳膊,可是这样的话手术就更复杂了,所承受的风险也变大了,不过我们也想为孩子保住胳膊,毕竟孩子才14岁,他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6月23号的时候孩子做了个磁共振,主治医生说孩子的胳膊或许还能保住,就是把胳膊里病变的骨头取出来,然后再植入人工制造的骨头,不过医生也说孩子的病情有往下发展的趋势,就算能做保住胳膊的手术也是非常麻烦的,昨天医生又来看了一下说会尽快确定手术方案,不过不敢完全保证能为孩子保住胳膊。”韩喜芝在电话里对记者说道。
“这里的饭菜太贵了,孩子也吃不大习惯,精神看起来还行,就是被折腾得挺难受的。”说到这里心疼孩子的韩喜芝又开始哽咽了,“孩子暂时还不知道情况,我还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
关于小立昆的治疗情况本报会继续关注,同时也希望社会上的好心人能对这个不幸的家庭伸出援手,为了挽救这个孩子的生命,为了化解这个家庭的不幸,献出一份爱心,为小立昆点燃一盏生命之灯。爱心援助电话:15854326281(鲁北晚报记者路彩云)13954308055(知情者张燕)
新闻推荐
□通讯员 陈亮亮 刘洪鹏 本报沾化讯 目前,购买电脑在广大农村已经成为消费时尚,有个别商家利用这个时机,购进一些旧电脑零配件进行组装销售,以此牟取非法利益...
莘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莘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