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八,莘县张鲁回族镇菜园村的赵海珍(右图)早早就在自家院子里忙活起来,不是忙着即将到来的春节,而是忙着“扎扫帚”!
“这是春节前要扎的最后一批扫帚啦!年后就能通过合作社集中对外销售!”赵海珍一边忙碌着,一边笑着对记者说。她口中的合作社正是“莘县双清扫帚加工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双清合作社),2015年,赵海珍与老伴靠着“扎扫帚”的老手艺,年纯收入4万多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如今的菜园村,越来越多的人和赵海珍老两口一样,靠着“扎扫帚”的手艺致富增收。
传统老手艺,而今遭遇恶性竞争
菜园村地处莘县莘张路与燕五路交汇处,扎制竹扫帚是村里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的老手艺。时至今日,菜园村仍有41户村民常年从事竹扫帚扎制。
63岁的徐万福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的老手艺,提起如何扎制竹扫帚,这位花甲老人打开了话匣子:“首先原材料得严格选择,最好是南方的毛竹,扎的过程中,要先根据每根毛竹的大小,甄选出用于扫帚整体定形的竹子,依次砍掉多余的枝桠,再将修剪后的毛竹捆绑固定,在此基础上,逐步添加编入琐碎的枝桠,这样扫帚整体就更加有型,最后还要进行揽头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老手艺仍被得以传承,但由于缺少统一的制作标准、销售渠道,菜园村扎制的竹扫帚出现了恶性市场竞争。“形状好、个头大的扫帚卖价就高!大家为了卖个好价钱,扫帚就越扎越大,从最开始的3斤,一直发展到现在的4斤、5斤,甚至更高的分量!价格也是贵贱不一!”同村老手艺人徐付来感叹道。
牵头成立合作社,制定扎扫帚新规定
值得高兴的是,菜园村里扎扫帚恶性竞争的局面在2015年年初被彻底打破!随着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驻莘县张鲁回族镇菜园村第一书记王建国的正式到来,先后组织全村百姓成立了双清合作社,并注册商标“菜园双清”,逐步为传统的老手艺定下新标准。
“菜园村有近百年扎制扫帚的传统,从业者多以中老年为主,且贫困户居多,扎制扫帚基本都是趁着农闲忙活点,为形成规模发展,质量也参差不齐,销售更是各自为战、竞相压价!”王建国说。
了解现状后,王建国制定了股份制、经理人管理制的合作社发展模式,并将扎制扫帚的大小统一确定为每把4—4.5斤。目前,双清合作社每位入社社员需缴纳1000元入社保证金,每位合作社经理人投资5万元,连同第一书记的专项扶贫资金,共同组成合作社前期发展的流动资金。
徐付来也“转型”成为合作社的其中一名经理人,他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的扫帚原料采购、销售渠道、分红方式、生产标准都逐步有了统一标准,大家的发展积极性提高了,老手艺在村里也焕发出了新活力!
集中购买原材料,社员“分期”还款
有了统一标准,合作社的社员更是卯足了劲儿扎制高品质的扫帚。而考虑到社员多数为村里的贫困户,王建国与村“两委”及合作社负责人商量后,决定采用合作社“垫钱”购买原料的方式,支持社员致富增收。
据了解,目前社员扎制扫帚所需要的原料都由合作社统一采购发放。每次社员收到原料后,只需要先向合作社支付原料总费用的40%,剩下的60%分三次付清,即当年春节前、次年麦收前以及次年国庆节前分别各支付20%。“这样一来,缓解了社员的资金压力,也调动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徐付来说。
行之有效的运营方式,不仅提高了扫帚的销售价格,也让社员摆脱了资金周转不畅的“怪圈”。赵海珍告诉记者,现在采购原材料的价格比以往便宜了,自家扎制的扫帚,每把能比以前多收入2块钱!不仅如此,因为采用了“分期”交还原料款的方式,自己再也不用为凑钱买原料到处奔波了!“大闺女今年在县城买了房,咱还能拿出1万多块钱给她装修,闺女高兴,我们也没压力!”赵海珍笑着说。
新闻推荐
◆7月份,莘县朝城镇首获山东省首批“百强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称号。在此之前,朝城镇先后荣获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国家级畜禽肉食加工创业基地、山东省百新工程示范镇、山东省中心镇、聊城市...
莘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