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郭素彦王尚斌记者孙亚飞报道
本报阳谷讯“这块地种的是‘迪卡517’,一个棒子头能脱4两粒,脱完粒后棒子芯细得能放进矿泉水瓶里,一亩地能种5000棵,产量高。”“这里种的是‘登海618’,它抗倒伏、品质好、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9月10日上午,阳谷县博济桥街道郑庄村种粮大户郑丕兴的玉米新品种示范试验田里一派热闹景象,一块块玉米“方阵”整齐排列,来自附近村上的几十位种植户正在“现场观摩”。
“我从流转的500亩地中拿出20亩为新品种试验田,里面有14个品种,一个品种占1亩多地。”郑丕兴介绍,“差不多每半个月就把合作社社员请到‘示范试验田\’看一看,每个品种的长势如何,管理细节上有啥不同,让他们当评判员,选取来年自己适宜种的品种。”
在旁边“观摩”的村民郑明水接过话头:“老郑卖了30多年种子了,往年在他这买种子,信的是他这个人,但种子到底怎么样,还得种下去才知道。现在好了,见了试验田,心里踏实了。”
大家说的老郑就是郑丕兴,今年52岁,干了35年的农资店老板,从2013年开始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的号召,流转了500亩土地,当了家庭农场主,办起了粮食合作社。今年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1100斤,总产达55万斤,收入50余万元。
在郑丕兴看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种粮才有前途。粮食丰收除了规模化种粮外,“每亩地的纯利润中,农业科技贡献率至少占一半以上,。像我种的‘济麦22’比一般品种亩产高出50公斤左右。”“种粮大户已经成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抓手,在他们的示范推广下,农技推广周期已从过去的3-5年缩短到1-2年。”阳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苏善柱告诉记者。
试验田带给老郑的好处还不止这些。“群众只要从示范田里选了种子,再加入我的粮食合作社,就可以将地托管给合作社,合作社为社员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收割,产量比个人种也提高了。”郑丕兴高兴地说,“合作社还对社员每斤粮食高于市场价1—2分钱收购,每亩地社员起码能多挣20块钱,我也挣了托管费,可以说是双方都得利,到现在我已经托管了2500亩地了。”
新闻推荐
□孙亚飞高田王兆锋报道本报阳谷讯10月6日,观摩团来到阳谷进行观摩。阳谷县盛世乡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800万元,是集蔬菜育苗、种植、技术服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性合作...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