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新闻 临夏县新闻 康乐新闻 广河新闻 永靖新闻 和政新闻 东乡族新闻 积石山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临夏州 > 和政新闻 > 正文

甘肃电投:探索国企双联特色模式

来源:甘肃日报 2013-05-30 21:48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宋振峰

和行政单位不同,许多国有企业几乎没有“三农”工作的经验。那么,他们该怎样搞双联?

“如果和以前帮扶一样,搞些捐款、捐物之类的,肯定不是双联行动的本意。”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宁平认为,在双联中,国有企业关键要围绕帮贫困村全面实现小康这一目标,发挥好自身的技术、人才、项目聚集的优势,结合所联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找准双联的参与点、着力点、贡献点。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眼下,甘肃电投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双联行动工程——“十大重点帮扶项目”。他们以项目为载体,打基础、强产业,全力破解联系村“农民增收”和“教育达标”两大难题,将双联向纵深推进。

方法——

不论哪个行业,双联贵在上心用心

这似乎是一道难题——对于甘肃电投这样一家省属国企来说,干部职工不熟悉农村,不会做农村工作现象很普遍。他们又如何搞双联,给贫困农户找到脱贫致富的方子?

困难还摆在眼前,企业生产经营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各项目标任务扎实而具体,如何在保证联村联户“下得去”的同时,又能保证本职工作“干得好”?

“虽然企业与农村是工作性质迥异的两个行业,但能不能做好群众工作,关键是上心用心。只要怀着真心实意,付出真情实感,从实际出发,关注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能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积极。”省电投副总经理、双联行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王明寿说。

“听”诉求意见,“看”村情民情,“商”思路计划,“帮”基础建设,“建”制度规划、“扶”志气技能……以这个“六字工作法”为立足点,甘肃电投干部职工来到了群众中间,“身”入基层,“心”入群众。

省电投人力资源部职工闫虹,从没想到过山路会有这么难走,眼瞅着离联系点和政县达浪乡仲马家村只剩下3公里了,可雨一来,坐三马子都没法走进去了。

“这种路,平日乡亲们怎么走?”这位都市里长大的年轻女孩,第一天去双联,便和其他同事一起深深地体会到了,一条路,就可以成为贫困村发展的“拦路虎”。 (转2版)  

(接1版)  

确实如电投职工感受的那样,仲马家村离和政县城只有8公里,可以前,特别是下雨时,要想从县城到这里,花多少钱,都租不来车。前年7月的一天晚上,正好碰上下雨,村民郑英良的媳妇突然胃溃疡病犯了。叫不来车,他只好用架子车拉着媳妇,整整拉了3个多小时,才赶到县医院。“差点出了人命。”郑英良说。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省电投的具体帮扶措施正式启航。

要想富,先修路。从群众最盼望的路入手,省电投拿出48万元,帮仲马家村建起了和政县唯一一条宽4.5米的通村公路,铺就了村子腾飞的跑道。

只要真正把心掏给了群众,就一定能换来群众的顺心和开心。“现在路一硬化,打一个电话,出租车就到家门口了。去县城,半个小时就到了。”郑英良高兴地告诉记者,“村里人都说,多亏了电投,我们再不会窝在大山里了,与外面的世界距离一下子近了。”

手段——

以项目援建为抓手,激发基层内生动力

帮联系村修好了“头疼”的路,可是,贫困村的小康之路,不是简单的一件事。通过入户调查、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等方式,甘肃电投开始帮助联系村重新打量脚下熟悉的土地,分析贫困的“根子”,谋划脱贫的“方子”。

“一口气吃不了个胖子。”甘肃电投明白,小康路上,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操之过急,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先谋后动、远谋近施,统筹考虑发展路径。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三年强基础、三年育产业、三年上台阶”,一个名叫“三步走”的小康建设规划新鲜出炉。

全新的小康规划,照亮了贫困村的希望。毋庸置疑,规划的实施,离不开项目这一载体。那么,项目又如何建设呢?

甘肃电投的回答是,他们帮扶的项目,必须坚持“两分法”。一方面,他们尽力而为,帮助当地获得从上到下的政策、资金支持,分年度、分阶段统筹实施。另一方面,在全力攻坚的基础上,他们对贫困村实施项目不大包大揽,而是对资金缺口部分给予千方百计的补贴,确保项目的有序推进。

通过这样的举措,电投人巧妙地将项目援建作为一种“倒逼机制”,在帮贫困村建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的同时,不再让他们一味地等靠要,从而焕发出贫困村的内生动力,注入了新的发展元素。

马家堡镇马家村村民爱搞养殖,可多少年了,这一产业就是壮大不起来。原因很简单,“路不行,村里大多数人都住在半山腰上,不要说卖牲畜了,连拉饲料都不方便。”村民潘树辉说。

潘树辉家里养的五六十头猪,一天最少得吃四五百斤饲料。山路蜿蜒,平常用架子车拉饲料就难,碰上下雨,更费劲了。前几年,有一次连着下了20多天雨,他每天都得拉一次饲料。“太累人了,真是不敢扩大规模。”

现在,马家堡镇马家村通往村组的道路正在如火如荼地硬化之中。这一项目建设,甘肃电投明确要求,他们出资,群众必须投工。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村民的理解。正和其他人一起投工投劳的潘树辉告诉记者,“为了给村里修路,电投既买水泥,又买沙子,咱再不勤快一点,出点力,那说不过去。”

如今,在马家村,一座崭新的标准化村部也拔地而起。

以前,马家堡镇马家村没有像样的村部,别说村干部没有开会的地方,就是“农家书屋”项目的图书,也只能堆在一起,村民借书很不方便。

新建的村部不光有办公室、文化室,还有卫生室、活动室。“本来最多只能修8间房子,不可能建计生服务室,也不可能有篮球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现在,在电投的支持谋划下,我们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标准一下提高了,准备年底前将健身器材配备起来。”马家村村支书李文华告诉记者。

破题——

注重增强造血功能,赋予贫困人口致富能力

在双联行动中,项目建设的着力点,又该从哪里破题?

把富裕群众作为双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甘肃电投认为,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得紧紧扭住“农业增收慢、受教育程度低”这两个牛鼻子,努力破解这两大难题。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促农民增收,离不开富民产业的打造。近几年来,地膜玉米旱作农业的兴起,让电投人眼前一亮。

在达浪乡仲马家村、马家堡镇马家村,今年春天,他们实施了“千亩玉米种植地膜补贴工程”,通过给每户村民每亩补贴6公斤地膜,调动起村民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他们还探寻群众脱贫致富与长远发展的良策,鼓励村民从单一种植业向种、养、加结合的产业方向发展。

“6亩地膜,省出近800元呢。”在电投人的激励下,仲马家村村民马云飞今年不但将自家的3.6亩地全种成了玉米,还流转了别人的3亩地。有了玉米做饲料,他还养起了20多只羊。“感到生活一下有奔头了。”马云飞说。

不仅仅是马云飞家,如今,在仲马家村和马家村,一垄垄地膜如银色缎带,一座座养殖暖棚珠玉四落,无不焕发出勃勃生机。

反贫困,教育是通往彼岸的渡船。

针对联系村“受教育程度低”这一突出问题,电投人开始制定相应的帮扶对策,分层次、分步骤地改变贫困地区教育面貌。

以前,仲马家小学只是个5年制的教学点。校长马玉贵告诉记者,学校本来也可成为六年制的完全小学,可那得从6间教室中腾出一间来,老师们就没地方住了。

残酷的现实让村里的孩子上到6年级,就必须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到邻村的杨马族学校去上学。一些家长因为嫌学校离家太远,甚至让孩子辍学在家。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电投人来了后,给学校资助了28万元,帮老师们修了5间宿舍。

教室一腾出来,6年级也办起来了。

5月中旬,在仲马家小学的6年级教室里,马永芳和她的4名同学正在认真地听讲。“如果没有这间教室的话,今年这几名女学生上学就有问题了。像住在秦家山村民小组的马永芳,到杨马族小学,得翻一座大山。”马玉贵校长说。

为了激发村民对“教育脱贫致富”的认识,“甘肃电投双联教育扶持专项基金”于日前正式设立。他们通过对联系村在校的学生发放助学金、奖学金,鼓励、扶持在校学生完成学业,引导联系村加快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联系村村民外出打工,凭手艺吃饭的人很少,大多是靠卖苦力挣几个辛苦钱。对此,甘肃电投还决定,今年发挥电力企业焊工、钳工等技术力量的优势,在和政县开展技能培训,让村民靠本领闯天下。

双赢——

将集中工作与分散联系相结合,锤炼干部富民强企

面对企业经营的特殊性质,如何妥善处理好业务工作与双联行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在甘肃电投看来,首先就要辩证地看待双联行动中的“联村”与“联户”。联村就是要从整体入手,着力重点放在帮助联系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长远规划,培育特色产业,力争联系村的经济面貌有较大改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联户的重点是帮助贫困户树立信心,找准致富门路,解决一些现实需求。

解决了这一认识后,立足企业干部没有单独做农村工作和农民工作的经验这一特点,为了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团队工作的能力,同时克服干部分散进村入户既影响部门业务工作又加重农村基层负担的弊端,在派驻员工阶段性住村的基础上,甘肃电投鼓励各个部门为单位组成工作小分队,以团队作战的形式,走出办公室,深入百姓家,听民意、解民忧、扶民困。

只有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才能增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只有千方百计解群众所忧、惠及民生所需,才会让群众真正对双联行动真正满意。

在倾心交谈中,甘肃电投人力资源部主任左冬梅了解到联系村仲马家村许多村民舍不得花钱看病。前一阵子,她们部门协调联系了省中医院的6名大夫,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专门去了那里。

“电投人将兰州的大夫请到咱小山村来了!”这一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涌到了村里的小学,挨个接受了体检。

“看到村民们高兴的样子,真是觉得我们怎么辛苦都挺值得。”左冬梅说。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问题也令左冬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些村民问的关于农村医保和社保的问题,别看我们搞了多少年人力资源工作,还是答不上来,因为以前我们一直关注的只是企业职工。这提醒我们,业务本领还有所欠缺,要好好补课。”她对记者说,“自个业务都不熟悉,怎么送政策下乡?”

只有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才能汲取营养、接受教育,提高分析政策、运用政策的能力,只有在应对复杂局面中才能经受锻炼、理清思路,提高捕捉商机、应对挑战的能力。对此,甘肃电投项目管理部主任刘庆华深有感触。

“双联,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让我受益匪浅。”刘庆华告诉记者,企业管理,讲求的是计划安排。可是在双联行动中,直接面对每一个困难群众,所面临的具体问题都不尽相同,如何解决他们各自的问题,只靠一把尺子量、一把刀子裁是做不来的。因此,只能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譬如,仲马家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可能像解决某个月发电量指标下降了一样,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也不可能指望做上一两次家长的工作,就迎刃而解,怎么办?就得动脑筋。”刘庆华说,在处理种种类似的问题中,他感到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了。

为民利企,富民强企。在甘肃电投看来,双联行动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履行社会责任的一大机遇,同时,企业干部在双联中学习和感受到的无形精神力量,不断扩充着企业文化内涵,实现了企业经营和双联行动的两不误、两促进。

“通过双联行动,明显地感到公司职工把农村工作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吃苦耐劳的作风带回来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主动加班加点,不叫苦、不叫累,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王明寿说。

这样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

2012年,甘肃电投超额完成了各项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任务,规模实力持续走强,呈现出稳中有进、好中求快的良好势头。企业资产总额突破400亿元,同比增长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4亿元,超计划1.4亿元;实现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37%。

今年第一季度,甘肃电投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新闻推荐

乔永刚:舍己救人的新一代农民工

乔永刚:舍己救人的新一代农民工乔永刚:舍己救人的新一代农民工本报记者邹海林今年7月,21岁的和政青年乔永刚永远闭上了双眼。他在新疆库尔勒市舍己救人、英勇牺牲的英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库尔勒和和...

和政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甘肃电投:探索国企双联特色模式)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