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五毒螃蟹
庆阳香包—金玉满堂
□本报记者 陈 菊
今年的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为“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多年来,甘肃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在探索中保护,保护中逐步规范,摸索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甘肃省自2004年开展“非遗”保护以来,省上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立了厅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组织开展了全省性的“非遗”普查,发现“非遗”线索27000多条,收集整理了一大批图片、文字、视频和图谱资料,奠定了甘肃省“非遗”保护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以来,省上又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积极采取“非遗”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措施,通过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使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构建起了符合甘肃省省情的“非遗”保护工作体系。
“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全省各级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把“非遗”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与丰富和繁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结合,成立“非遗”保护领导小组,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保护传承基地,通过宣传、展示、展演等形式,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努力营造保护“非遗”、人人有责的社会文化氛围。全省各地把保护“非遗”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来打造,当作地方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发展,借助市场推动“非遗”保护,运用市场开拓“非遗”保护途径,在保护方式、保护内容和保护机制上进行创新和拓展,为甘肃省“非遗”保护提供了经验。
政府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各级政府把“非遗”保护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财政投入逐年增长,7年来,中央财政共投入保护资金5786万元,省财政共投入保护资金1683.5万元。2012年,文化部对甘肃省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保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申报了31个项目,经全国专家委员会审查批准,有23个项目进入资助范围。争取到省财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783.5万元。建立了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经费补助制度,给予每名省级传承人每年5000元传承补助,2012年已发放省级传承人补助费208.5万元。
名录体系基本健全。自2005年开始,在文化部的安排部署下,围绕名录申报,全面展开了“非遗”保护,省政府先后公布了3批“非遗”名录,333项“非遗”进入省级名录体系,450名民间艺人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了三批国家级名录的申报,甘肃省61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41人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花儿”、皮影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全省有2000多项“非遗”项目进入市、县级名录,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名录保护体系。
活态保护有序开展。全省共出版“非遗”保护成果专著199部,拍摄视频专辑795部,建成“非遗”博览馆87个,年接待观众近200万人次,建成各类传习所487个,年培养传承人6.6万人,建立各类项目保护基地69个,开展收集、整理、挖掘和保护工作,专兼职保护人员达到380人。
展演展示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全省共组织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全国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21次,连续组织参加了6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举办了两届全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花儿”保护论坛、中国西部“花儿”(民歌)歌手邀请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展等活动。兰州市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集中展示了兰州及周边市州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成为省城富有文化内涵、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景观。全省各地都在探索性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兰州市依托传习所,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庆阳依托节会,全力推动香包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产业链,成为庆阳市经济的支柱。和政县连续几年举办全国西部十二省区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形成了以歌会为载体、普及“花儿”演唱艺术、保护“花儿”的社会氛围。同时,全省各地相继组织出版了“非遗”专著、图谱和资料汇编,为甘肃省“非遗”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对于今后一个时期甘肃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非遗”保护事业的公益性属性,大力提升“非遗”的保护水平,赋予文化资源新的时代内涵,运用市场和产业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使“非遗”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积极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根据总体思路,甘肃省“非遗”保护的重点工作任务,是突出特色,分类保护,强化制度,注重规范。对于濒危的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着力记录“非遗”核心的内容。对于技艺类“非遗”项目鼓励开展生产性保护,运用市场的手段,借助文化产业的推力,开拓保护空间,使传统技艺在保护中发扬光大。对于群众基础好、传播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实施整体性保护,探索性地建立传习所和展览馆,全面展示“非遗”的文化精神,培养全社会保护“非遗”意识。着力抓好建立政府主导机制、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建立科学保护机制、建立有序传承机制、建立申报退出机制等五大机制建设。
新闻推荐
司法行政干部要努力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吴爱英在甘肃调研时强调司法行政干部要努力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本报兰州讯(记者尤婷婷)司法部部长吴爱英近日在甘肃调研。她强调,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习...
和政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