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五年前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对其艺术进行“活态保护”已成为人们的科学共识。而在这种保护的过程中,人和剧目是最为关键的核心。没有人〔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秦腔演员〕,没有剧目〔具有名气屡受观众称赞的某演员的代表性剧目〕,一切所谓的保护都是空谈。
兰州中国秦腔博物馆在对秦腔名家的“活态保护”中,用“触摸屏点击”与“幻影成像”等现代科技方式表现之,也应该算是一种创举。按以往的理念,博物馆只是陈列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实物形象与有关文字图片,人们往往将其陈列品称之为文化记忆符号。兰州中国秦腔博物馆把曾经和正在驰名于大西北的秦腔名家以“活态”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供参观者点击了解、欣赏,这种靠现代声光手段使博物馆陈列品出现活生生的景观,无疑使秦腔艺术再现其神秘魅力,参观者自然也会觉得其中与其它陈列品、仿制品相呼应的“活态”音像乐趣。
可是,将现在正在走红的秦腔名家的个人艺术简历和其代表性剧目选段用触摸屏方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但对老一代或更早驰名的秦腔名家的剧目或片段再现出来,那就很难,甚至根本无法以“活态”方法保护下来。因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没有录相技术,只能是“人去艺灭”。而靠其他年轻的秦腔演员以各自的形态承传老一辈名家的名剧,这才是秦腔在民间以传承人的方法最紧要的活态传续、活态保护。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出生的秦腔名家大多没有留下自己的音像资料。笔者在了解西北五省〔区〕及其省会兰州、西安、银川、西宁、乌鲁木齐秦腔名家的情况时,各地市都一样,没有留下音像,只有其人其戏在民间流传至今的赞誉声。非常遗憾!
可是也有例外。兰州地区的景乐民〔1914年生〕、张方平〔1921年生〕、刘茂森〔1928年生〕、温警学〔1928年生〕,西安地区的任哲中〔1925年生〕、王辅生〔1924年生〕,还有张掖地区的王定乾〔1932年生〕等,这些久负盛名的中国秦腔名家的音像资料,虽然很少很少,但在其后代的手中,在戏迷好家的收藏中,或在民间地摊上偶能发现,真是幸事!如《古城会》、《五台会兄》、《艾嫌传信》、《看女》、《祭灵》、《杀寺》、《打镇台》等,都是他们一辈子酿就的拿手好戏,也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时代结晶。发现之,抢救之,并“活态”保护下来,那是功德无量的事。
就拿兰州市的张方平先生来讲,他是当代兰州秦腔乃至甘肃秦腔的代表人物,著名须生演员。十一岁入甘肃平乐学社学艺,师承高希中、秦鸿德、黄云亭、苏醒华等。出科后,入精诚剧团,并辗转于民勤、临夏、兰州等地演出。建国后参加兰州新光秦剧社和兰州市秦剧团。艺术作风严谨,表演规矩细致,念白唱腔韵味浓郁。其代表剧目是《徐策跑城》、《四进士》、《薛刚反唐》、《赵氏孤儿》、《生死牌》、《斩经堂》等。历任兰州新光社、文光社和兰州市秦剧团的领导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甘肃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中获奖而驰名大西北。现年90岁高龄的张方平先生住在榆中一家养老院。这位秦腔名家演了一辈子戏,幸好在其女婿手中保存有他唯一的一盘老式录像带——《徐策跑城》,是他64岁时的登台演出,片尾标明是由甘肃电视台、甘肃秦腔学会一九八五年八月录制的,字幕还是由书法家黎泉所书。据说甘肃电视台、甘肃秦腔学会还给兰州“秦腔的卓别林”——著名丑角王定秦录制过《屠夫状元》。他们以睿智和热枕为兰州和甘肃秦腔的活态保护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
看张方平先生主演的《徐策跑城》真让人感到一种异样的擒摄力进而会浮想联翩。这哪里只是一个不到30分钟的折子戏呀,这哪里只是演译了一段“徐策不顾年迈亲上城楼观望又忙上金殿奏本为薛家伸冤”的历史故事呀,我们还看到了戏曲唱做念打以表演为核心的特点,看到了秦腔的音乐性、节奏性、舞蹈性,看到了程式和四功五法,看到了秦腔乃至戏曲既是体验的艺术又是表现的艺术,看到了秦腔是长期实践的文化产物以及演员名家“练死了、演活了”戏谚口诀的印证,自然也看到了张方平先生严谨的台风、纯熟的演技、端俊的扮相、优美的唱腔和秦腔须生名家的一种精神,以及兰州秦腔与其他剧种不同的个性色彩,当然也看到了有眼光的文化人在特定生活背景下的一种历史责任。就这一折戏也是活教材,也能为今天的从艺者和研究者带来诸多方面的启迪与思考,因此很珍贵!
然而今天的秦腔与他们那个时代的秦腔,其自然生态、心理生态和艺术生态的交融都有很大差距。他们那个时代的秦腔虽然也有磨难但是处在人们社会生活与娱乐的中心,他们只要有天份,只要有灵气与毅力,就会走红,就会被人们追捧,一但碰到机遇,人和剧目的活态形象则被藏存下来传流于世。他们成名后则被有的企业家瞄准搞成秦腔商品。但有的名家则没有这样的好机会,只能艺随人去。同时代的名家也有幸运和不幸运之分。现在秦腔随着社会的衍进已处在人们文化生活的边缘,观众和艺人都在萎缩,这是客观存在。今天的秦腔从业者将自己的舞台表演录制成光碟那是很容易的事。但今天能录制成光盘的演员未必都能成为被观众津津乐道的名家,其剧目也未必成精品或是经典。事情往往会反过来,会跟人们开玩笑。今天的演员如若有心使自己的艺术能留传的久远,那必须首先使自己真正成为名家,然后的活态保护才有真正的价值,那才能是秦腔艺术之幸。
笔者一向认为,秦腔的活态保护就在民间生活之中,就在老中青的人与人的传承延续之中,就在各地专业队伍“出人出戏”的过程中,这是秦腔乃至整个戏曲存活与发展的特定规律。没有和谐的生态环境则很难传续下去。而有些人以为秦腔已是“无用之物”迟早会被遗弃的,所谓活态保护实际上没有意义,这种认识只能让时间老人去判定了。但今天的秦腔虽然机遇与艰难同在,名家的诞生虽然更显的难得,但只要有一代又一代勇敢的坚守者、创造者,秦腔还是充满希望的。尽管这样,兰州中国秦腔博物馆的活态保护工作依然要长期坚持下去,甚至需要在今天的基础之上做得更大更活一些……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昨日,高温维持在12℃左右的天气,让不少已经在家享受暖气的市民出门后感觉到冷冷的冬意,据兰州中心气象台预测,今明金城天气将由多云转为小雨。 ...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