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媒体我们听到了“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诸多最美的故事,这些平凡人的善举,震撼着每个人的灵魂。其实在我们自己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不被人们所熟知,却默默传达着春的色彩,爱的温度。9月27日,本期的《兰州日报》进社区“学习凡人善举,争做兰州好人”活动在东岗街道拉开了帷幕。来自辖区的道德模范、孝星、关心下一代工作者以及学生志愿者共聚一堂,围绕“身边好人树立道德新风尚”这一话题畅谈感受,活动现场充满了温馨和热烈的气氛。
第一部分
身边好人树立道德新风尚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道德模范张秀花等代表介绍了自己用实际行动温暖和关爱身边人的事迹,细微之处无不彰显道德新风尚。孝星韩刚等人的温情与孝道,凸显了这个社会的正能量。志愿者王霞、徐晓飞等讲述了他们与空巢老人结对子,支教留守儿童的经历,他们与兰州市区的几千名志愿者一起用行动温暖着这座美丽的城市。倾听了大家的发言后,兰大的王一鸣教授深有感触地说,目前政府和媒体通过“凡人善举和你一起”这样的栏目,广泛集中地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这是一种很好的道德教育活动,如果说英雄是标杆的话,我们身边的凡人善举更像一道风景,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是这个社会良好风气的主流。
道德模范张秀花:
心里真正装着居民群众
身高不足一米六、其貌不扬的张秀花是新兴社区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负责城管工作。她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有的只不过是平凡工作岗位上的点点滴滴,细小得不能再细小,但辖区不管是居民还是经营户对她都十分尊敬,并将其联名推荐为道德模范。
张秀花在兰钢工作了几十年后退休,应邀担任了东岗街道新二居委会主任,2001年又挑起了新兴社区副主任的职务,在每个月只有三百五十元工资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多年。2005年的一天,大雪纷飞,天气非常寒冷,社区接到群众反映,东岗小街有几排房屋无法用水,原因不明。得知消息后,张秀花不顾外面风雪交加,立刻穿起外套就赶到东岗小街和居民一起找原因,等找到停水的原因时已经是晚上了,从早上就没顾上吃饭的张秀花此时已经变成了雪人。但是,有一户居民却不肯让抢修队通过他家进行施工作业,面对这位居民的无理谩骂,张秀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做思想工作。就这样,耗了一整天,抢修队才开始工作,而张秀花浑身的雪花融化后又结成了冰,受凉的她第二天就发起了高烧。
诸如此类的事例在张秀花身上不胜枚举。辖区东岗小街在山根下,平房危房多,居民居住条件差,每次下雨都有山体滑坡的危险。2007年8月的一天下着大雨,社区接到预警电话,张秀花带领工作人员顶着雨、冒着危险,深入每户居民家中,耐心细致地动员他们转移,以防止发生滑坡。雨停后,张秀花又跑前忙后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对东岗小街年久失修、老化严重的房屋进行了维修,并多方协调为34户危房家庭发放了油毛毡。
2007年12月,张秀花从新兴社区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了下来,虽然职务没有了,工资没有了,但她并没有闲着,一如既往地在社区工作。熟悉社区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社区城管工作是最得罪人的活儿,每天除了铲牛皮癣、捡垃圾就是开展门前三包,与别人吵架甚至于大打出手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可是张秀花却能干好这些工作,她有什么秘籍呢?沿街经营户陈霞告诉记者,自己是开饭馆的,虽然在门口设有垃圾桶,但是很多不自觉的食客还是将擦过嘴的餐巾纸随处乱扔,搞得店门口垃圾遍地。在就餐高峰期,张秀花就站在店门口做起了文明监督员,除了劝导食客,还要亲手将地上的每一片餐巾纸捡到垃圾桶里。张秀花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感染了食客与经营户。一家十几平方的小卖部经营户老刘告诉记者,为了街面的整齐,店门口不允许摆放和悬挂其他物品,可是自己不大的铺面连单人床都设在货架下方,自己洗的衣服根本没地方晾晒。了解到老刘的苦衷后,张秀花建议他下午5点以后再洗衣服,这样既不影响市容,又不防碍他的生意。老刘欣然接受,而他之所以这么买张秀花的“账”,是因为她的话合情入理,心里真正装着居民群众,这也正是张秀花的魅力所在!
孝星韩刚:
用无私的爱撑起家庭的希望
在东岗街道提起韩刚,知道他的人都会说那是一个大孝子,好样的!如今59岁的韩刚是一名老党员,四十多年来他用自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对年近八旬的母亲以孝为先,默默伺候关爱母亲数十载,用行动诠释着传统孝道。
1974年8月,韩刚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无法承受打击精神恍惚,严重失眠。当时的韩刚年仅20岁,面对比自己小3岁的弟弟,9岁的大妹和不到5岁的小妹,他义无反顾地从兰州调回临夏甘光厂,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平时除了尽心照顾母亲,天天给她熬药外,还要给年幼的弟妹洗衣做饭、洗脸梳头扎辫子,送弟妹上学、负责开家长会,教育弟妹好好做人。作为兄长,他又逐一负责给成年后的弟妹成了家,而母亲在韩刚的悉心护理下病情也慢慢有所缓解。在韩刚的影响下兄妹彼此间相互关爱孝敬老人,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笑声不断,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和“文明家庭”。
2000年,韩刚所在的单位在兰州市设立了分厂,建起了家属楼,一部分职工和家属逐步搬迁到兰州。母亲到了兰州后,因为韩刚依旧在临夏工作,他只能每周周末来探望母亲一天便要回去上班。由于相见时间较短,不久后母亲又患上了高血压、忧郁症、失眠,并逐渐严重。面对得心应手的工作和患病的母亲,韩刚进行了艰难决择。最后,他辞去了公司所有职务,来到兰州分厂做起普通的工人活。他告诉老人:“儿子放弃了一切可以放弃的,回来好好照顾您,只求您能健康起来。”母亲哭了,韩刚也哭了。到兰州后,在基层打工几年,韩刚的工作逐步得到公司领导的肯定和认可,并再次被提为中层干部。在公司担任物业管理办公室及离退休管理办公室主任,虽然身兼两个职务,工作比较繁杂,但是在家尊从孝道的韩刚,将心中的那份爱也用在了工作中,让很多离退休的老人感受到了晚年的幸福。
■第二部分
付出关爱文明就在身边
座谈会上,大家把凡人善举诠释为一种爱的传递。在随后的互动环节,本报的文明使者与志愿者共同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倡导绿色和谐新社区、唱响红歌传递文明等活动,大家身体力行传递着爱和温暖,让居民群众感受到了文明与善举。
爱撒“空巢”结对子
本报文明使者与商学院的志愿者一起来到他们结对的爷爷奶奶家中。原来,商学院的王雯等4名志愿者与社区的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结成了1加1帮扶对象,他们经常不定期地来到老人家中,帮他们做家务、陪他们聊聊天,让这些长期独居的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大家首先来到了孤寡老人刘奶奶家。刘奶奶常年独居,耳朵也不太好使,看到文明使者和志愿者走进来,她赶忙放下手中正在和的面,和大家热情地聊起天来。当文明使者提出要帮奶奶做饭时,奶奶坚决不同意。她说,自己耳朵不太好有点背,但是身体非常结实,自己做饭完全可以。随后,她还拿出自己刚刚烙好的大饼与大家分享。大家在老人家里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让老人寂寞的小屋充满了笑声,刘奶奶一直拉着两名文明使者的手舍不得放下。王霞笑着说:“奶奶,我们是来看您的,想着帮忙做点什么,可是您却什么都不让我们干。”老人听后笑着说:“你们能来陪我聊聊天,这已经足够了。”
倡导绿色和谐新社区
本报文明使者和商学院的志愿者在社区开展了“倡导绿色和谐新社区”活动,这里是老少齐上阵,一番热闹的景象。在活动中,文明使者与志愿者将自己带来的小盆鲜花亲手送到居民选举出来的身边好人的手中,让他们感知来自身边的温暖。
现场,居民用不计名投票的形式推选出自己身边的最佳楼院长、最好邻里、环保小卫士等数十人,在热烈的掌声和祝福声里,志愿者将美丽的鲜花送到他们手中。接收到别样鲜花的最佳楼院长刘奶奶说,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相互帮一把都是应该的,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这些孩子的一番特别的心意让她的心里感到热乎乎的。居民李辉则认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新意,以前是给模范、好人戴大红花,现在用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倡导文明、传播善举非常好。同时,他也希望“凡人善举和你一起”活动能和这些美丽鲜活的植物一样,开展得更加生机勃勃。
趣味活动唱响文明曲
如今,小区邻里相识大多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其中运动健身被普遍认可。对此,本报的文明使者和志愿者们一起组织了一场老少齐参与的趣味运动,让爱唱爱跳喜欢表演的居民都出来亮亮相,让大家在快乐中感受文明。
这个主意一经提出就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认可,一时间报名者络绎不绝,在红歌独唱环节,台下的一些观众还走上台来即兴伴舞,这个小小的插曲也让当天的活动达到了高潮。居民刘二海告诉记者,社会的文明就体现在社区的每个居民身上,社区的风气正了,邻里和谐了,城市文明也就离我们不远了。身为教师的陈冬梅参与活动后也是感触颇多,她说,以前虽然总把孝道挂在嘴边,但是却不知让老人找到自己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孝。当天她陪母亲参加了活动,没想到当了一辈子老师、生活严谨刻板的母亲,唱歌竟然唱得这么出色,对于老人的真实需求,她还没有文明使者了解的清楚,这让自己既感动又惭愧,以后,她会让母亲多参加类似的唱歌活动,让老人从中体会到乐趣。
□记者边卫霞实习生马靖宇文/图
新闻推荐
兰铁职工追忆如火岁月 ——纪念天兰铁路通车暨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及西北局领导题词六十周年
1952年10月1日,人民期盼已久的天兰铁路开通运营。9月30日,一列满载宾客的彩车,从天水车站开出,10月1日上午10时到达兰州东站五彩缤纷的庆祝会场。在天水、定西、兰州同时举行了庆祝大会并进行了一系...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