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永明张晓园
临沂市兰山区后十社区,是离市中不远的一片棚户区。很多平房上加盖了二三层新房,房子与房子之间,是细细小小的巷道,蜘蛛网一般,纵横交错。进村后记者却发现,这里每个院子都是大门紧闭。在村民的指点下,记者拐进一条暗仄的巷子,在一家外面没有任何标志的民宅附近闻到怪味,怀疑可能是生产小零食的窝点,就以买主的身份进入。
从环境看,这个作坊带有一般窝点的共同特征,极为隐秘,记者转了几个圈才找到。看到有陌生人造访,老板有点手足无措,露出惊慌的神态。这是一家生产环境恶劣的辣条豆干加工作坊,满眼狼藉,怪味弥漫。记者看到,它的“加工车间”仅有几平方米的空间,堆满各种原料与半成品。记者的到来,让3个工人颇为紧张,但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
加工机器上污迹斑斑,墙壁和地面上落满灰尘,半成品辣条豆干堆在一张脏兮兮的桌子上,院子里摆放着六七个用来装加工豆干辣条原料的大桶,3个工人正在徒手加工。说话间,加工人员从一个满是绿水的桶中舀了一瓢水,倒入正在加工豆腐的机器。
加工人员称,制成的豆腐还需要切成块,倒入锅中用油炸一遍。在露天的院内,一个灶台上支起一口大锅,灶台和锅沿全是污垢,锅内半液体半凝固的油已经发黑发臭。加工人员表示,豆腐块就是在该锅中炸制。
整个作坊的加工现场没有任何消毒设施和防尘设施,“在我这里卖3.5元一斤,在外面卖是5元一斤。”据作坊的经营者介绍,他们生产的产品,主要用来做小零食原材料。半成品豆干一部分做成小零食,另一部分流入农村集市,还有部分进入城市,成为小摊贩做米线和麻辣烫的原料。
(B5—B8稿件采写:记者李永明 张晓园)
新闻推荐
作者:黄冠林尹爽□本报记者 黄冠林 尹爽采访中,记者在刘德功的工作室遇到了家在临沂的大学生马亮,他在大学学习的是雕塑专业,一直在进行红陶制作工艺的研究。这个生于1985年的大男孩说,来到龙...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