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闻 蒙阴新闻 莒南新闻 平邑新闻 费县新闻 兰陵新闻 沂水新闻 郯城新闻 沂南新闻 临沭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临沂市 > 临沂新闻 > 正文

沂蒙煎饼——不单单是舌尖上的“味道”

来源:新晨报 2014-06-19 10:22   https://www.yybnet.net/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在央视热播,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令人馋涎欲滴。其中,原生态的沂蒙煎饼“朴素出镜”,那香喷喷的煎饼卷大葱和极具食欲的红烧肉,不知诱惑和征服了多少人的味蕾。

其实,沂蒙煎饼,不单单是舌尖上的“味道”。它,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内涵……历史的“味道”

沂蒙煎饼作为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东晋起,历代文人均有记载。清初,蒲松龄专门写有千字文《煎饼赋》,把煎饼的形状、色泽、大小、原料、制作以及味道、功用等描述得淋漓尽致。

据传,煎饼是临沂人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一次被围在沂河、湅河之间,锅灶尽失,诸葛亮心生一计,便让伙夫将面粉和成糊状,将金(铜锣)置于火上,用木棍将面糊摊平,煎出薄饼供将士食用。当地人习得此法,以铁做成锣状鏊子烙煎饼。后来,诸葛亮在周瑜设下的宴席上,与孙权一起用煎饼卷大葱相互会意,促成两家联合抗曹。有人还赋诗一首:“滚滚长江虽天堑,怎挡百万虎狼兵;若非煎饼合吴蜀,天下早已归曹公。”

书圣王羲之小时候去临沂城北踏青,见一村妇正烙煎饼。只见烙煎饼的鏊子支在东屋东边墙根,放煎饼的箩筐放在西屋西边墙根。老妇面向东坐,烙好一张随手往身后一甩,偌大的煎饼便像二人转演员丢的手绢一样飞过屋梁,不偏不斜地正好落在西屋的箩筐内,一箩筐煎饼齐齐整整。王羲之大为惊叹,老妇却不以为然:“这有啥稀奇的,也就是熟能生巧罢了。”王羲之深谙“熟能生巧”之道,更加苦练书法,终于练就“天下第一行书”。

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讨伐窦建德兵败,被围困至蒙山脚下。老百姓就以煎饼冒充草纸、大葱冒充毛笔、大酱冒充墨汁蒙混过关偷着送去。李世民靠“煎饼蘸酱卷大葱”充饥躲过了一劫。登基后,李世民将沂蒙煎饼列为朝廷贡品。

在山东地方戏《陈州放粮》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东宫娘娘烙煎饼,西宫娘娘卷大葱……”煎饼,竟变成了皇上庆功宴犒赏放粮归来包公的御用食品。在沂蒙民间,还有许多与煎饼有关的除暴安良、坚贞爱情的美丽传说。这些虽无从考证,却也说明了煎饼历史的源远流长。艺术的“味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沂蒙农村,女孩子必须学会烙煎饼,且长辈会以烙不好煎饼就找不到婆家来吓唬。事实也是如此,过去煎饼是沂蒙农村每餐必备的主食,如果一个家庭主妇不会烙煎饼,就意味着吃不上饭,哪个男人敢娶?虽然当时每个农村妇女都会烙煎饼,但这并不意味着煎饼的制作工艺简单,没有多年的耳濡目染和实践,还真掌握不了这门艺术。

要烙出一张煎饼,至少需两天时间,头一天淘洗、浸泡粮食,第二天把泡好的粮食用石磨磨成糊,然后上鏊子烙。

制作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三样:一是石磨,通过人推或牲口拉着转动,将泡好的粮食研磨成面糊;二是鏊子,生铁铸造,形似鳖盖,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三是“持板子”或“竹劈”,用其在烧热的鏊子上像泥墙一样左右推摊,使糊子薄薄地摊在鏊子面上。此外,煎饼还有刮、滚等多种制作方法。不同的烙制工具和方法,其味道也各不相同。

烙煎饼的最大技术难点在于火候的恰到好处。既要照顾鏊子底下火的均匀和大小,又要看着鏊子上面的煎饼。火弱了糊子不沾鏊子烙不成个,烙成了也揭不下来;火急了煎饼就变得焦煳,揭下来就碎了,更卷不成个。烙得好的煎饼薄如纸、绵如布,绝对是一件艺术品。蒲松龄将其描述为“圆如望月,大如铜铮,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沂蒙人带着煎饼到外地吃时,许多外地人都以为在吃“纸”。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沂蒙煎饼也出现了传承危机。现在沂蒙虽仍家家吃煎饼,但都是机器煎饼,会烙煎饼的人也越来越少。即使《舌尖上的中国》的镜头,也大部分是通过“导演”重现的。如果再不有意识保护,这一传统工艺就会面临失传。现在,当地正将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的“味道”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忠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老区420万人有140万参军支前。支前的工具是小推车、担架,拥军的物资是煎饼、军鞋。可以说,沂蒙人民用煎饼养育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沂蒙妇女做军鞋、烙煎饼拥军支前的场景,在《红日》、《沂蒙六姐妹》、《沂蒙》、《南下》、《英雄孟良崮》等影视剧中都可见到。电影《红日》战士吃煎饼卷大葱的经典镜头,让人记忆犹新。而百万支前群众随身带的干粮,也是易保存、不变质、便携带、耐饥饿的煎饼。抗战时期,冯玉祥将军还亲自撰写了 《煎饼——抗日与军食》,介绍制作煎饼的原料、方法等内容,希望利用煎饼解决军粮补给问题。

陈毅元帅与煎饼也有着一段传奇。当年陈毅带领部队转战沂蒙,战士多为南方人,吃煎饼一是不会吃,二是咬不动,一个个累得牙根痛,而部队又不可能跑到南方去买大米。战士们抱怨:“反攻,反攻,攻到山东,吃着煎饼,卷着大葱,累得牙痛,肚子发空!”如果不能解决好战士吃煎饼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战斗力。于是,陈老总入乡随俗,率先向老乡学会了吃煎饼。接着,他集合队伍亲自做示范,并风趣地念着自编的口诀:“吃煎饼,卷大葱。张开嘴,往里拥。牙一咬,手一松,口手配合有要领,吃张不过几分钟。”战士们从此都学会吃煎饼了。后来不仅捷报频传,而且以煎饼和小米为主要军粮,最终取得了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胜利。

如今,勤劳智慧的沂蒙人民更是巧打“红色”牌,给煎饼赋予了新的内涵。参观烙煎饼现场,成了重要特色旅游项目;来临沂经商、旅游的人定要尝尝满口留香、回味无尽的“红色煎饼”,并将其作为纪念品馈赠亲友。苦涩的“味道”

沂蒙煎饼作为传统家常主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但过去许多人都对煎饼有着一段苦涩的记忆,并终生难忘。如今农村出身、在城里工作的40岁以上的沂蒙人,啦起对煎饼的感受,都会说:“我就是为了这辈子不吃煎饼,才考学(或当兵、创业)打拼出来的。”

远的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沂蒙老区还相当贫困。农村吃的大部分都是地瓜干煎饼或玉米煎饼,再好一点的也就是二者混合或再加少许小麦、高粱。如果是好地瓜干做的倒还罢了,而家家吃的大都是霉烂地瓜干做的,黑乎乎的吃到嘴里苦得直想吐,咽到肚里不消化;玉米煎饼黄腾腾的倒是很诱人,但没有劲道卷不成个,吃到嘴里渣呼呼的,如果不是实在饿极了还真咽不下。夏天煎饼放久了长得红花绿毛,饿极了在阳光下晒晒,拍打拍打还得吃。纯麦子煎饼只有等每年新麦下来,烙纯麦子煎饼捂发霉晒甜面酱时,才能借机吃上一顿。孩子们也会高兴地唱起来:“挑、挑、挑冬瓜,吃麦煎饼卷大虾。”当时许多孩子问大人:“共产主义社会吃什么?”大人曰:“天天吃麦煎饼!”

做煎饼是需要全家总动员的苦差事。大约20年前的沂蒙农村,每到夜里三更天,就能听到推磨“咚咚”的脚步声和石磨“呜呜”的摩擦声。天不亮,二三盆烙煎饼的糊子就得磨完。起初,一般都是两三个大人先推磨,等磨到一半的时候再把孩子喊起来帮忙,一来大人歇歇脚,二来把母亲或姐姐换下来先去烙磨出来的糊子。孩子春夏害困、秋冬恋被窝,都要大人连喊带骂三四遍,才揉着惺松的睡眼来到石磨前抱起磨棍推。“呜呜”的磨盘声如同催眠曲,大部分孩子都会抱着磨棍打瞌睡,而且照样能使上劲,因为稍不用力磨绳一松磨棍就会掉下来,就要挨大人一顿呵斥。二三十斤粮食需磨两三个小时。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呀转,好像两万五千里长征般老是走不完;推呀推,越推越沉如同爬山,人们都称推磨为“赶磨山”。推一次磨,大人小孩都要累得汗流浃背、两腿发酸。

妇女们更是累上加苦,推完磨要接着烙出来,还不能耽误早饭后下地干活。烙煎饼的锅屋大都狭小不透风,碰到连阴天柴草不着火,都要被烟呛得泪流满面;夏天鏊子窝似个大火盆,温度达四五十度,有的烙着烙着就热晕了。这烟熏火燎之苦,只有勤劳、纯朴、善良的沂蒙妇女才能忍受得了。幸福的“味道”

现在在沂蒙农村,已没有 “起早贪黑 ‘赶磨山\’,烟熏火燎烙煎饼”的场景。从磨糊到烙制,都是机器完成。尽管机器煎饼手感、味道均不如传统手工煎饼,但比起昔日的辛劳,人们都由衷地感叹:“现在人们可享福了!”

富裕起来的沂蒙人,还把普普通通的煎饼,吃出了“学问”、时尚、品位。

从花色品种来看,有小麦煎饼、小米煎饼、荞麦煎饼、玉米煎饼、高粱煎饼、杂粮煎饼……按口味不同,有咸煎饼、酸煎饼、甜煎饼、五香煎饼……只要你想吃,什么品种、什么风味都能烙出来,已不单是蒲松龄所述的“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昔日的土特产,如今摇身一变还成了名优商品,在外地只要说是沂蒙煎饼,超市都大开绿灯。

就营养学而言,煎饼还是保健食品。如麦子煎饼连同麦皮一起研磨,麸皮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五谷杂粮煎饼更是营养丰富。常吃用粗粮制成的煎饼可促进肠胃蠕动,生津健胃,促进食欲。煎饼筋道耐咀嚼,吃煎饼可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牙齿、视觉、听觉和嗅觉神经的健康。在沂蒙很多老太太70多岁仍牙齿坚固,原因就是常吃煎饼。

现在已不仅仅是煎饼卷大葱、煎饼卷咸菜、煎饼卷馓子、煎饼卷虾皮、煎饼卷渣豆腐等传统的吃法。在沂蒙的许多宾馆酒店,大都将煎饼切得七八公分见方,卷上切成薄片的烤鸭,再配上小葱苗、黄瓜条、野菜和甜面酱,味道美极了。另一种吃法,用煎饼卷一种叫“勾魂媳妇”的小菜。“勾魂媳妇”是用虾酱、酱豆子、肉丁、碎花生米和辣椒等多种原料炒制,用煎饼一卷香、辣、鲜俱全,像小媳妇一样勾魂和诱人。还有独具风味的煎饼卷蒙山全蝎、煎饼卷“沂蒙三丝”等等。在家庭,煎饼卷上炸酥的五花肉或小黄花鱼,配上葱丝、香椿、蒜薹,吃起来稍不小心会把舌头咽到肚里去。

还有一种名吃叫“沓(tà)煎饼”,在沂蒙城乡街头随处都有叫卖的摊点。用韭菜(或白菜)加上鸡蛋(或豆腐、馓子)、油、盐调好馅子,当一张煎饼快烙熟时,将馅子均匀地洒在上面后,再在馅子上面覆上两张煎饼,加热七八分钟后整体翻过来,待馅子熟好后对半折几次成长条状,然后用刀切成长方块,吃起来层层叠叠,那才叫香酥可口、鲜美无比。

在我们家,每当吃煎饼,儿子都要半认真、半调侃地说:“爸爸,你从小就能天天吃煎饼,真是太幸福了!”(李勇  崔广勋)

新闻推荐

张学强先生美术作品展

张学强,男,山东郯城人,1969年3月生,历史学博士,现为临沂大学山东根据地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副教授。2000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6月...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魏茂露美术作品展2014-07-21 10:15
评论:(沂蒙煎饼——不单单是舌尖上的“味道”)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