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成彪是青海海北州第三高级中学的教师,有27年从教经历,此次他作为民族班学生的生活老师派驻滨州。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他将跟40名学生一起开始长期的异地生活,每年只有一次假期能够回青海。
“全海北州有近3000名初中毕业生,只有中考成绩前160名的学生才有机会来山东的四所结对高中学习,每所高中40人。”冶成彪说。可以说,此次来到滨州一中民族班就读的40名学生都是当地的“佼佼者”。
40名学生的年龄在14岁到17岁之间,主要为海北州祁连县学生,以及少部分海晏县、刚察县学生。在山东完成3年的高中学习后,他们将回到青海参加高考。青海省去年高考一本线理科为400分,文科为460分,而且采用的是全国2卷,题目相对简单。因此,只要这40名学生踏实地完成3年学习生活,高考考一个理想的成绩应在情理之中。
“在我们当地的家长们看来,能去山东上学,意味着一只脚踏进了重点大学的校门。”冶成彪说。要考进山东的民族班,在当地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是件好事,从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海北州基础教育的发展,对转变当地教育观念起到了推动作用。”冶成彪说。而开设民族班的初衷,在于对西部经济支援的同时进行“人才支援”,让更多有能力的学生接受到更优质的高等教育。
□晚报记者 崔 畅
通 讯 员 王 蕾 李安妮 董学军
晚报讯 8月30日,滨州市第一中学迎来了首批青海省海北州民族高中班的40名新生,学生中包括了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少数民族,这批学生将在滨州一中度过三年的普通高中学习生活。这是自去年滨州市与青海省海北州及祁连县开展教育结对帮扶以来的又一重大举措。9月1日上午,40名来自青海的学生们开始了他们在滨州的高中第一课。
>>今秋开学“民族班”在滨州一中正式开班
>>40名学生3年
学杂费、生活费全免
根据山东省政府《关于新疆等内地民族班有关问题专题会议纪要》、青海省海北州政府与山东省教育厅签订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合作备忘录》和滨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滨州市与祁连县结对帮扶工作的总体部署,滨州市站在振兴西部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的高度,于2014年开始与海北州及祁连县实施多层面、立体式的教育领域“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
今年3月份,滨州第一中学被确定为结对帮扶学校,开设“青海海北民族高中班”。随着今年秋季开学,“民族班”正式开班,首批来自青海省海北州的40名高一学生来到滨州一中就读。
据滨州一中副校长赵鹏图介绍,目前,山东省共有四所高中与青海省进行结对帮扶设立民族班。其中,威海一中此前已开设了一年民族班,滨州一中和临沂一中、聊城三中为今年新增的三所高中。
此次筹备建立“民族班”,滨州一中专程组成一支精挑细选的教师队伍赴威海一中“取经”,对民族班学生的学习基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课程开设、假期安排、组织活动进行全面了解,学校也在学习、住宿、就餐等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做了精心准备。
作为一项政府工程,省、市两级财政对“民族班”的设立给予大力支持。赵鹏图介绍说,省财政拨款500万元“开班费”。此外,每名学生享受每年一万元学费、生活费补助,由省、市财政各承担一半。
“在师资配备上,一个起码的要求,就是所有老师得能够为这些孩子‘作爹娘\’!”赵鹏图说,“我们选派的都是业务能力突出、热情敬业、责任心强。而且要学习能力强,以便尽快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学生中有部分穆斯林,为了尊重这一部分学生的饮食习惯,滨州一中专门开设了清真食堂,聘请了回族厨师。学生入住的4人宿舍均配备了单独浴室和热水器,学校细致周到的关怀让冶成彪和学生们很感动。“来到滨州一中感觉就像在家一样,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珍惜这样的机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乡!”冶成彪说。
>>“民族班”学生3年后将回青海参加高考
新闻推荐
张俊在德州康复医院看望老人。通讯员田辉摄本报记者徐文君通讯员田辉坚持总能为一个人带来收获,张俊对贫困儿童的爱心为他换来了一声“张妈妈”。孩子们每次见了她...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