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纪伟
本报通讯员 赵伟 徐华
2019年9月,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赵岔河小区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半年多时间过去,赵岔河小区党支部书记赵建彬自豪地说:“通过推广垃圾分类,我们小区出了三件趣事。”究竟是哪三件趣事?近日,记者来到这个小区里一探究竟。
“叮!”4月24日下午,赵岔河小区居民赵国春来到楼下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处,扫了扫二维码,垃圾回收窗口的铁门自动弹开。将一沓废纸壳放进纸类回收桶后,赵国春的手机上自动显示出了这次垃圾回收获得的50分积分。
“不光是废纸,还有金属、塑料瓶、旧衣物,放进垃圾桶后系统自动称重,按照相应的兑换规则折算积分,得了多少分,手机上立马显示。”赵国春告诉记者,纸类、金属、塑料每公斤兑换100分,纺织品1公斤兑换30分。居民的得分累积到一定数额后,就可以到系统里兑换不同的奖品,洗脸盆、鸡精、电池、酱油,都是日常所需的东西,所需积分从几百到几千不等。
赵岔河小区十几年前还是个农村社区,2010年完成了拆迁还建,村民从农家院搬上了居民楼。2019年9月,赵岔河村两委在兰山区率先“试水”垃圾分类。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再兑换积分得奖品的方式,培养鼓励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除了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小区里基本是人手一个账号,家里有什么可以回收的垃圾,都想着在系统里兑换成积分,再换奖品。”赵国春说。
50岁出头的闫玉莲是赵岔河小区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下楼买酱油对她来说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她却告诉记者,自从小区有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处,她基本不用去超市里买酱油了。
“这么一大瓶酱油怎么不得15块钱左右,在系统里用1500积分就能换到,这不就省下一笔了。”闫玉莲给记者算起了账,就拿换酱油来说,相当于100分换1块钱,两斤废纸换来100分就相当于挣了1块钱,现在收废品的收一斤废纸也就两三毛钱,“这样一算,我在这里面还有赚头呢。”
就这样,自认为将垃圾回收中的“汇率”研究明白的闫玉莲,成了这个系统的忠实“粉丝”,不仅将平时收集的废纸、塑料瓶都兑换给了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半年多来,家中穿不着的旧衣服也逐渐清空。“虽说这些旧衣服穿不着了,但你让我扔了我还真舍不得,在系统里兑了分换奖品的话,我就觉得很有积极性。”闫玉莲说。
“小区里其实还是需要几个保洁员的,但我们这个办公楼上,已经没有保洁员了。”来到赵岔河小区的社区服务中心,赵建彬用手在桌子上抹了一下,“你看,没有保洁员,办公楼上的桌子也还是很干净。”
“在这个楼上办公的有12个人,现在这些人轮流打扫卫生,因为我们社区工作人员要做好垃圾分类的表率。”赵建彬告诉记者,小区居民刚从村里搬进这个社区时,村两委还很担心村里人卫生习惯不好,一度十分关注保洁员的工作。但借着垃圾分类的推广,居民已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借助社区服务中心里的社区学堂,如今垃圾分类意识也已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赵建彬说,社区学堂负责帮助居民照料100多个学生的午饭与下午的课后辅导,小区自购了一批文具与小零食,也放进了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除了分类回收垃圾可以兑换积分,孩子们读完一本书就可以获得100积分,给其他孩子讲一道题也能获得积分。100积分可以换一只卷笔刀或者两个本子。”社区学堂的老师张晓告诉记者,有了这些别出心裁的奖励,孩子们都争先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抢着做多读好书、乐于助人的小标兵。
新闻推荐
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葛树峰等犯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一案进行二审宣判
本报6月10日讯(临报融媒记者邵明习通讯员杜超杰)今天,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第一审判庭公开对葛树峰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