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共 霍 邱 县 委 霍 邱 县 人 民 政 府
霍邱县位于安徽西部、淮河中游南岸,总面积349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2位,辖32个乡镇、425个行政村, 164.6万人,是革命老区、沿淮行蓄洪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和市委、市政府“三大跨越”的要求,扭住第一要务,奋力争先进位,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
拉高标杆 用科学的思路引领县域大跨越
近年来,霍邱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中央和省重视支持“三农”、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扶持皖北及沿淮地区发展等政策机遇,准确把握县大人多、基础建设滞后的县情,深入分析自身资源特点和后发优势,通过集思广益,提出了总体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治水安民战略、坚持发展支柱产业战略、坚持城乡统筹战略、坚持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以矿冶为重点的工业经济、以产业化为重点的农村经济、以城区建设为重点的城镇经济、以激活投融资为重点的财政金融经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着力打造农业强县、工业强县、财政强县、民生强县,积极营造稳定和谐大县,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期发展目标确定为:瞄准全省强县,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力争在沿淮地区率先崛起。两年多来的工作实践和发展实绩充分证明:这是一条符合霍邱县情、符合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意愿、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思路。 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亿元,进入全省第9位,2010年已达13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总量和增速去年双双位居全市第一;财政收入连年上台阶,2009年达到9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在全省二类县中位居第一,2010年达12.16亿元。
放大优势 用特色的资源催生工业大发展
我们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精心打好农副产品、矿产、劳动力、水和交通区位等五张资源牌,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铁矿开发、杞柳编织、建筑建材、机械制造、饮品化工、服装纺织等七大支柱产业,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迅速壮大,截至目前已发展到157家,较2007年净增77家,亿元企业发展到36家。我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2008年以来投入工业专项扶持资金2600万元,撬动企业完成技改、节能减排等投资21亿元。我们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主战略,大力推进项目工作,派驻6个驻外招商联络处,成立31个县直招商小组和21个项目谋划小组,推行招商引资风险保证金和项目工作责任捆绑等制度。 2010年,境内引资总量达58.7亿元、利用境外资金3070万美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37.5亿元。目前,投资79亿元的重大铁矿深加工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我们千方百计建好园区,集聚工业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总面积60平方公里的省级霍邱经济开发区、姚李和城北工业项目区、长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临淮船舶制造工业园等 “三区两园”,培育发展6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和3条工业长廊。大胆改革创新,实行一园一策,理顺了园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率先在全省开展建设用地置换工作,通过建设用地置换和增减挂钩等方式报批建设用地5403亩。目前,“三区两园”入驻企业88家。
勇当标兵 用创新的举措促进农业大提升
农业是稳县之基,是跨越的根本。我们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倾力投入,创新机制,千方百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认真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对种粮大户在国家粮补的基础上,县财政每亩奖励10--50元,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土地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以来流转耕地面积达3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大户36户。从2005年起,我县连续6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县发展粮食生产做法在去年1月3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报道。我们还充分利用生猪生产全国50强、全省第一和水产业、林业生产全省先进的优势,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2家。投资3亿元的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精心谋划 强力推动城建大提速
我们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超前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把城区打造成“滨湖之城、淮畔明珠”,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矿区新城、六安门户的目标定位。为把蓝图及早化为现实,我们倾力加大投入。去年起,开展了“城镇建设投入年”活动,完成城建投资26亿元,其中城区12亿元,重点实施卧阳中路景观带、南环东路建设等25项重点工程,城区面积由16平方公里扩展到3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一轴两带六区”的新型城市格局。近期,为打通城区与经济开发区快捷通道,谋划实施了投资3亿元左右的城西湖大桥及其连接线项目,工程竣工后,既可带动沿线乡镇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又可实现一线穿珠,使城区和开发区新城互促互补、相映生辉。同时,我们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思路,突出产业兴镇,搞好集镇开发,打造特色镇,建好新农村。目前,我县已涌现一批像姚李那样的工业镇,像周集那样的商贸镇,像临淮岗那样的生态旅游镇,像经济开发区彭店新村那样的全市最大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构建和谐 用扎实的工作实现民生大改善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积极落实上级政策,不断开辟新的途径,以扎实有效的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及“一卡通”发放工作连续3次荣获全省一等奖,民生工程建设连续3年荣获全市一等奖,新农合工作荣获全省先进。去年,认真实施好省33项民生工程,县财政足额配套8794万元,此外还拿出838万元,率先增加1项五保户就医全额保障。同时,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成功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县,连续3届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陈埠职高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人口大县的计生工作、矛盾大县的信访稳定工作分别获全市先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当前的霍邱人心思进,风清气正,处在厚积薄发的黄金期,步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将坚持既定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动力,着力打造“四个强县”,力争跻身全省经济强县。今后五年的目标锁定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较2010年翻两番;财政收入逼近5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较2010年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18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9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确立这样的思路和目标,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责任,是赶超跨越的现实需要,更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强力做到“五个着力”:一是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实施工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推进采矿及钢铁、农产品深加工、柳编工艺等主导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力争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90%;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扎实推进优质粮油、畜禽、水产等主导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二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强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实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亿元以上。积极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实现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0%以上。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强化耕地保护。加快推进生态霍邱建设。三是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县城建成区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和文明县城;着力构建生态宜居的“滨湖之城、淮畔明珠”。抓好开发区规划建设,建成10平方公里、10万人口的“矿区新城、皖西钢城”。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城镇化率提高到47%。建成阜六铁路、周六高速,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以上。积极实施新一轮治淮工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东部乡镇倾斜。四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加快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力争实现3家企业上市。加强与合肥市结对合作,主动承接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和沿淮三市七县发展政策,大力引进一批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五是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筑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和社区规范化管理。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
我们满怀信心,展望未来,一个更加繁荣昌盛、富裕安康、文明和谐、美丽如画的新钢城、新霍邱,将像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江淮大地上。
本版摄影尹宏声
组稿/设计:黄茂华 张珊梅
新闻推荐
与时俱进 创新求变 提高能力 服务经济——六安市地方海事局工作纪实
六安市地方海事局工作纪实
霍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霍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