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他革命豪情万丈、冲锋陷阵无惧;而今的他心系贫困儿童,甘愿倾其所有。乐享廉价家电,身居陋室怡然,八旬老兵戴清20余年捐出善款36万——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47年,一个叫戴清的16岁小伙子勇敢地投入革命浪潮之中,他先后参加过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战斗豪情;离休后,他用自己的退休金资助近300位贫困孩子上学,展现了服务人民的忠诚品质。
愿意做“活雷锋”,为孩子奉献一生
一个破旧的文件夹里,一封一封整齐堆放着孩子们的来信,有告知近况的、有问候感谢的……“每次看到孩子们的来信,获悉他们生活得到了改善,学习进步了,我很开心。”戴老一脸慈祥地抚摸着这些信件。
戴老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老伴去世以后,自己一人生活。“说起资助贫困学生的事情,还得从1963年说起。那年,全国都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当时我在六安市霍邱县工作,主要搞的就是这方面的工作。”“1992年离休以后,我就想到了去帮助这些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戴老深知不少农村孩子上学很艰辛。1992年离休后,他就拿出退休金从曾经蹲点工作的霍邱县石店镇开始,资助了三名家庭贫困的孩子的学费、书本费,直到小学毕业。第二年又从三个孩子增加到六个孩子,从未间断。2002年以后,他捐助的数额更大,每年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通过助困和奖优两种途径,资助困难学生20多名,奖励优秀学生40多名。
到了2005年,戴清老人把助学的奖金扩展为每年奖励十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十名勤奋耕耘的老师,到了2009年奖学金从之前的每年2000元增加到4000元。2007年开始,他又在霍邱一中设立“华清”奖,每年奖励三名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应届 毕业生,同时颁发纪念奖十五人、伯乐奖三人,每年出资14700元。
截止到目前,戴清老人已经捐出了36万元,惠及贫困学生近300人。
足迹走到哪,革命精神带到哪
戴清有着很辉煌的人生。1931年出生于江苏淮安,1947年投身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数十次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屡立战功。戴老小时候身处旧社会,当时家里特别穷,上学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后来,他参加了革命,在部队里学了知识认了字。他始终没有忘,能有今天,都是党的培育。
“我的足迹走到哪里,就把革命精神带到哪里!”戴清老人在资助贫困学生的同时,还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奉献着他的爱与智慧。10多个寒来暑往,他的足迹遍及六安、合肥180多所学校,作报告180余场,10多万孩子聆听过他的报告。
戴清老人身经百战,历经风雨洗礼,积累下丰富的社会经验,也对革命传统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由他来讲传统,更真实感人,更有说服力。一次,他在一个学校作报告,讲到打淮海战役,他所在的一个连的战士进入阵地,最后活下来的只剩下一个班的战士时,他当场就泪湿衣衫,台下的师生更是神情肃穆,眼角噙泪。
对别人大气,对自己相当小气
在助学奖学方面,戴清老人很是“大气”,可自己在平时生活方面,他又相当“小气”。
戴清老人一个人独居在合肥市仙居苑小区内。置身他家,见不到一件值钱的家电,卧室床头一台破旧的电风扇,还是用电线固定着的。“已经跟我十几年了,夏天全靠它。”一日三餐,他以清淡为主,少有荤腥,每个月的生活费仅300多元。时至今日依然穿着朴素的黄军装和一双普通的黄球鞋。
不仅生活上俭朴,戴老义务到中小学校宣讲革命先烈事迹过程中,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不用公车接送,自己乘公交;不接受单位招待,在街上随便吃点;不需要安排住宿,自己找家旅馆就住下了;不要任何报酬。这“四不”要求已传为佳话。有一次在霍邱县范桥乡中学给学生们宣讲,到中午时,学校要留戴老吃个饭,就是这顿在学生食堂跟学生一起吃的午餐,戴老临走时还给了10元钱。
戴老的义举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表彰,2010年,他获得全国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时,为了更多地回报社会,在瞒着家人的情况下,他与省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打算百年后将自己最后一份爱也献给祖国和人民。
·解琛
新闻推荐
郎溪讯(费玲 黄丹)日前,中国储蓄银行郎溪分行大厅进来一名男子,取号后,他来到柜台3号窗前,要求营业员将一叠面值50元的8000元现金换成面值100元的现金。 &nbs...
霍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霍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