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新闻 霍邱新闻 霍山新闻 金寨新闻 舒城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六安市 > 霍邱新闻 > 正文

退休后,老党员 们做好事的习惯一点没变

来源:合肥晚报 2015-06-27 15:38   https://www.yybnet.net/

工作岗位上,他们兢兢业业;退休后,他们不顾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主动承担起了社区义务巡防、民事调解、卫生保洁等各项任务。七一临近,我们走近身边这样一群老党员,他们正通过实际行动努力践行自己入党时所发出的誓言,充分体现了退休不退岗、奉献无止境的党员本色。

有生之年尽量为党做工作

一个逃荒要饭的流浪孤儿,成为合肥工业大学优秀毕业生、高级工程师,填补数项国家科技空白,75岁的李家文时常感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他的今天。党和国家培养了他,在职时,李家文发愤图强,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他说,有生之年要尽量为党做工作。

年轻时,李家文可以算得上是位风云人物。1965年,当时国家飞机制造技术不高,基本依赖于从苏联进口米格飞机。为提高国力,国防部从各地和高校选拔人才,李家文从合肥工业大学几万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入选唯一;“六五”期间,国家彩电项目技术不过关,已经成长为副总工程师的李家文担任第三期项目建设总指挥,成功研制出独一无二的彩色不锈钢样品,填补了国家技术空白,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特意去上海观摩样品;上世纪80年代,为了培养计算机人才,国家电子工业部投资组建华东地区计算机培训部,李家文任主任、校长,10年间培养各类计算机人才5000多人,如今都已成为中坚力量。工作成绩斐然,李家文获得的荣誉证书有满满一大箱,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曾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

2002年,李家文从省计算机厂职工学校校长职位上退休,如何做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教育?李家文暗下决心,即使退休了也要按照党章规定,做一名好党员。不久后,李家文进入了琥珀街道花园村社区,经过党内选举,担任琥珀中村党支部书记。从那一天起,他便把全部的精力放入了社区。治安巡逻、调解纠纷、文明创建……十多年如一日,居民口中的“老积极”李家文就这样无私地奉献着。

4月初,琥珀潭社区党委发出开展“双找活动”,即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新华书店宿舍区、人行宿舍区、电子所宿舍区、花园村、中村等党员都编入了李家文的党支部,党员人数一下子扩大到56名。李家文耐心搜集资料,画草表、誊写、汇总,制作了一份详细的支部党员花名册,人名、电话、住址、入党时间等一目了然。按照花名册,他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争取见到每一位党员。有的党员工作繁忙,经常是往家跑三五趟都找不到人;有的党员虽然户口在辖区,却早已搬走,李家文不怕麻烦,不管多少趟、多远,他一定要联系上。当他辗转在敬老院里找到85岁的杨俊琳,亲手递上党章、党徽、党员信息卡,杨俊琳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敬老院办公室主任连声赞叹:“我真佩服你们党组织!”

在工作岗位上做大事,进社区后做点有益的小事,关心群众保一方平安,李家文的心中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牢牢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我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党员。”

张祥 王洁 本报记者 洪欣 文/摄

对待邻居像春天般温暖

在滨湖惠园小区,有一位老党员,他并没有独自安享晚年,而是把多数时间奉献给了社区的公益事业,他就是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合肥市四星级志愿者、滨湖惠园社区优秀志愿者的典范——张玉银。

张玉银今年80岁,老家在霍邱县长集镇,已有54年的党龄。1963年从部队退伍后,曾在村里当过民兵营长、支部书记。1988年以后,在镇敬老院当了多年院长,长期一个人照顾多名孤寡老人,因为忙不过来,他还将老伴拉进了敬老院,负责做饭。2009年,他和老伴入住到滨湖惠园小区。

来到惠园小区后,张老并没有歇下来,他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做起了社区志愿者。佩戴红袖章在社区内进行治安巡逻;手拿工具奋战在“楼道革命”、“清洁家园”、“整治牛皮癣”等活动的第一线;戴着小红帽、挂着志愿者证忙碌在社区大小活动的会场,到处都能见到张玉银的身影。

四年前,张玉银还自发地结对帮扶小区一位偏瘫的残疾人朱卫军。惠园小区3号楼的朱卫军是不幸的,夫妻离异,膝下无子,老来还患上偏瘫,独居家中。从医院回来后,长时间卧床,吃饭都成问题。但遇上张玉银,朱卫军又尝到了幸福的滋味。一个偶然的机会,张老知道了朱卫军的情况,主动上门负责照顾他。从整理家务到个人卫生,从出门买药到一日三餐,张老照料得井井有条。朱卫军患病后,不能吃硬的、荤腥的食物,张老知道他喜欢吃饺子,每个星期三,就买来饺子皮,到朱卫军家包素饺子,改善他的饮食。在张玉银的帮助下,通过康复训练,朱卫军的身体、精神状况已大为好转。现在,朱卫军逢人就夸张玉银:张师傅是好人啊,像哥哥一样!

两年前,在张玉银的撮合下,朱卫军找到了一位和他情投意合的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按理说张玉银可以稍微轻松些了,可他似乎永远都闲不住,现在朱卫军不需要他来照顾了,社区治安巡逻的同时,他又开始寻找周围需要帮助的邻居了。

问张玉银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说:“都住在一个小区里,照顾是应该的!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干下去。我没有什么大本事,但我是一名党员,老了还能为社区做点小事,心里也觉得光荣。”

李万元 本报记者 洪欣 文/摄

一分钱党费都要花在刀刃上

500多名退休党员、两个党支部、30个党小组,2005年组建的合力叉车集团退休党总支每年的党费收缴率都保持在98%以上。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来源于大家对退休党总支的信任,更因为支部里有像童修炳这样精打细算的“大管家”。

“退休不褪色,时刻不忘自己是名党员。”在叉车集团退休党总支书记焦士森眼里,童修炳一直是一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1970年,童修炳和数百名退伍军人一起进入合肥叉车厂工作,一呆就是30多年。在部队时,童修炳就负责后勤,回到地方,他担任叉车厂食堂主任,职工的生活他安排得井井有条。退休后,他被选为合力叉车集团退休党总支一支部书记,近200名退休党员,几乎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党费的收缴工作面临很大的压力。刚开始,有人不理解:“你们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得知他完全是尽义务,对方根本不相信。但童修炳没有过多解释,“我不说什么党培养我多年的大道理,干一天支部书记就要负一天责任。”

对那些拖延缴纳党费的退休党员,童修炳总是耐心地等待、做工作。曾经有一名党员,无论怎么说工作都做不通,童修炳也不埋怨,对方老伴生病住院,他还买了营养品去探望、慰问。对方低下了头:“我对你这样,你还关心我!”不但自己主动缴纳了党费,还主动把所在小组的钱收齐后交给童修炳。而80多岁的周老搬家去了滨湖,见童修炳大老远跑去很是感动,不久后拄着拐棍来到厂里,一把交了全年的党费。

逢年过节慰问特困户党员、大的节日组织党员出去游览……收上来的党费党总支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家退休后还能感受党组织大家庭的温暖。为了节省开支,童修炳他们想尽了办法,力争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去年七一,党总支为每一位退休党员定制纪念杯,童修炳坐公交车到明珠广场,又转乘班车去三河厂家直接订做。虽然自己累了点,但童修炳说,“一个杯子就便宜好几块,值!”

72岁的童修炳196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明年就50年了!”言谈中,他充满了自豪。

彭群 本报记者 洪欣 文/摄

好事不是找着做,是遇到就做

换灯泡、修水电、调解纠纷……在岳西新村,只要遇到麻烦,居民们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61岁的共产党员赵延明。在他们心中,什么问题只要找到热心的赵延明,一定可以圆满解决。

居民们如此信任赵延明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呈现出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从担任岳西新村小区治安巡逻队长那天起,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孤寡老人、弱势群体,只要是需要帮助的,赵延明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小区85岁的傅老太40多岁时双耳出现毛病,现在听力越发得差了,门一关她便与外面的世界几乎隔绝,任凭怎么敲门,就是听不见。赵延明想办法自己掏钱给傅老太家安装了一个彩色灯,在门外按一下电灯的开关,室内的灯泡就会亮一下,解决了傅老太家“门难开”的问题。至于自费购买各类专用工具为居民服务,更是说也说不完,厚厚的帆布工具包背烂了多少个,赵延明自己都记不清了。

做了好事,一传十十传百,小区居民都知道赵延明是个“活雷锋”,很多人都满怀敬意地问,“你是老党员吧?”这让赵延明很是尴尬,因为那时候他还并不是一名党员。虽然一直渴望成为一名党员,但他总觉得自己还够不上一名党员的标准,加上认为自己年纪大了总是不好意思开口。居民无意间的一句话使赵延明鼓起了勇气,2008年,赵延明党员转正,那天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比以前做得更好,党章要求的,他一定要正正规规地做到。虽然入党迟,但赵延明思想进步早,做好事不喝别人一口水不抽别人一根烟,看到大家满意,赵延明的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十多年前,赵延明又自学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开始义务为小区居民调解纠纷,赵老大调解室里,居民们有什么烦恼都要来听听赵延明怎么说。耐心听对方讲完,了解真实情况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地交谈,赵延明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曾经,因为一点小事,居住在一个楼梯口的两亲家闹得不可开交,最后竟发展到儿子不认父母亲。赵延明知道后,一遍又一遍给双方打电话、发短信,终于一家人同意坐在一起面对面沟通。当前嫌尽释,儿子喊出了几年都没喊过的“爸妈”,老泪纵横的父亲激动得一把抓住了赵延明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

今年2月,小区业主委员会换届选举,赵延明众望所归票选为主任,同时,他还兼任十里庙社区赵卫庄村民组长,有人开玩笑地问他,干的都是不拿钱还要贴钱的事,亏吗?赵延明却无所谓,坚持做好事,他认为自己做得对。虽然都是些小事,但生活中却也离不了。有时候,一个小忙,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大作用。

用行动践行党章,履行作为党员的基本准则,已过花甲的“年轻党员”赵延明忙碌且快乐着。

王庆白 陈燕 本报记者 洪欣 文/摄

只要能动 就为大家带来快乐

67岁、属牛的张雪凤,真的像头老黄牛,无论是工作时担任安化氯碱集团机关党总支工会主席,还是退休后在矿机小区管委会做党支部书记,组建菊之韵艺术团,始终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她说,“我只想踏踏实实地做事,只要能动,就要为大家带来快乐。”

1969年,张雪凤中专毕业分配到蚌埠染织厂,1974年又调入安化氯碱集团,凭着对党的信仰,工作努力积极向上,虽然从事行政工作,却经常下车间和工人们劳动在一起。1981年,张雪凤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干起活来更加拼命了,只要有困难,她都迎着上,在她心里,共产党员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只有比别人多流汗,才能配得上这个光荣的称号。

退休后,张雪凤的这股劲头一点没减少。因为一直喜欢文艺,她先是在安化小区组建了一支晨练队,带领20多人跳舞、锻炼身体,买房搬到矿机小区后,她又带着矿机小区演出队的十五六名队员和部队联欢、参加各类演出,得到了居委会和明光路街道的支持,小区里的居民也纷纷报名要求参加。2012年6月,张雪凤牵头组织的菊之韵艺术团正式成立了,唱唱跳跳中,老人们精神面貌越来越年轻,又避免了接触外面传销之类的不良现象,一举两得。

如今的菊之韵艺术团已小有名气,但刚组建时却是困难重重。热情高的居民未必条件合适,有歌舞基础的老人又借口年纪大了不想动,张雪凤就耐心地分别做工作。累了、委屈的时候,她也想过打退堂鼓,可想想入党时的誓言,想想退休时给自己定的“尽最大努力发挥余热”的目标,她擦干偷偷流下的眼泪,忍住委屈,又微笑着开始工作。前两年关节不好,在街道第八届重阳敬老艺术节演出时,最后一个动作,张雪凤没能忍住疼痛,跪在了台上。没有多余的语言,张雪凤无私奉献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大伙。

除了文艺演出,作为矿机小区管委会委员,张雪凤还积极投身到小区的管理工作中,老人们遇到困难,或者谁家里有什么事,她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前不久,矿机小区荣获“第二届合肥市十大文明幸福小区”光荣称号,小区管委会主任张慎和说,多亏了张雪凤的领头作用,小区管理说起来都是些上不了桌面的小事,但张雪凤都当作大事来做。张雪凤却谦虚地称工作靠大家,这届矿机小区管委会委员全部是共产党员,为周围群众、百姓服务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高旭  丁文洪 本报记者 洪欣 文/摄

新闻推荐

坚强“更夫”爸爸独自撑起一个家

希望有辆电动车陪自闭症儿子看风景

霍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霍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退休后,老党员 们做好事的习惯一点没变)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