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广泉和他的喷药机器人
“向左、向右、向前;这边喷2米、这边喷5米。”7月3日,在合肥庐阳经开区的一家厂房内,秦广泉手持遥控器、对着一辆无人驾驶的车辆进行远距离操控。个头一米多高的三个轮子的机器人在秦师傅的指挥下显得灵活、智能、自如。“这是我发明的遥控喷药机器人。”历经四年研发、改进了三代产品,秦广泉而今想要带着他的机器人走向全国。此前,他还上了央视《我爱发明》节目,在北方的小麦地和南方的水稻田里都进行了实测,效果嘛,都是完胜人工喷洒。
无人机喷药危害大
“从上世纪40年代起,我们就用农药除虫除草,但目前80%还是人工背负式的喷洒药水,不仅耗费体力还容易导致中毒;还有一部分是机械式,但会造成庄稼大面积受损。”
如何破解?秦广泉没少琢磨,他从2012年开始试验,“一开始做无人机。”随后他发现,无人机不仅存在飞行的安全隐患,还不适合农药喷洒。“飞机携带的都是高浓度的农药,但有些庄稼不适合喷洒高浓度;而且大面积喷洒,精确度不高,还容易随风飘散,这样会危害鱼塘、其他庄稼。”
2013年,他想到要做一款安全、可靠、实用的机械,代替人工进行安全、高效的农药喷洒。
妻卖琴行助其研发
毕业于安徽农师院的秦广泉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选择回乡发展农业。“到霍邱农业局做技术推广。”后来因为想研发遥控喷药机器人,辞职潜心钻研,来到创新创业氛围更好的省城。
创意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款产品,只能背50公斤药水,采用了前面主动轮、后面从动轮的设计。”在到田间地头的试验中,出现了翻车、轧苗等情况。
这样的失败让秦广泉感到压力很大,“我搞一个项目不仅辞了工作,还花光了妻子开琴行赚的所有钱。”为了鼓励丈夫继续研发,妻子又卖掉了三个琴行。
秦广泉随后在儿童摩托车上找到了设计灵感,“把从动轮也改为主动轮;增加两个后轮的轮距、同时变为可调节式,这样可以根据地形和庄稼的种植情况进行调节;药箱也增加到120L,喷洒还可以分段控制、根据喷洒距离设定。”
第二代产品在测试中已展现了实力,但秦广泉仍没“罢休”,随后他又增大了轮径、增加了可视化设备。
半小时抵人工一天
自重0.1吨、背着300L的大药箱也能轻巧自如地下地干活,在记者眼前的这个喷药机器人已是第三代产品,在秦广泉的遥控下显得听话又能干。
秦广泉发明了一套行走系统。“一般是20~30公分宽,我这只有2~3公分宽,专家一开始都不相信,认为小于5公分就没有办法使用。”但秦广泉的试验结果让农业部的专家都感到惊讶。而今,轮径最大达0.9米,在南方泥泞的水田里,连人都走不稳的时候,机器人也可以顺利通过;最关键的是,超窄的轮子加上可调节的轮距,让走在田间地头的机器人不易轧到庄稼。
喷雾系统也很智能。“一共15个喷头可分段控制,可根据不同的地宽调节使用,遥控器就可完成不同泵的开启。”据测算,机器最多可一次性喷洒40亩地、只需半小时;而传统人工喷洒,“一个人一天干30亩就算高手了。”
而今,秦广泉和他的机器人被大家伙称“喷药大侠”,售价8万一台的机器人也远销湖南、天津、江苏、浙江、东北等地。
记者 张沛通讯员 赵明杨倩文/摄
新闻推荐
红手印,中国老百姓表达意愿的庄重形式。39年前,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在“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炸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春雷;10年前,小岗村村民再次按下红手印,挽留他们离不开的第一书记沈浩。沈浩走了,他...
霍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霍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