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那半碗稀饭,这世上早就没有我了。”,父亲不止一次说这样的话。
1940年,父亲就读的省立中学,为了躲避日寇的轰炸,搬到了大山里,即当时的立煌县,也就是现在的金寨县。
十六岁的父亲,担着行李,独自踏上去立煌县求学的路。作为路费学费伙食费的银元,被奶奶缝进了衣服里和前胸后背的夹缝里。可想,行程是多么的沉重。
山外人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觉得格外累,步步都要小心,生怕踩滑了脚摔下山去。而且在兵慌马乱的年代,还要防备土匪抢劫,所以白天不敢走,得等到晚上。在昏暗里,深一脚浅一脚,一天也赶不了多少路。一个半大孩子在荒芜的大山里,挑着担子,奔向求学的殿堂。父亲
说,其中的艰辛是现在人想象不出的。
父亲说他当时除了累,更是怕。怕野兽,怕坏人,危险时时都会发生,内心紧张到极点。当时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看到前面一点灯火,说明那里有人家,等胆子壮起来,才敢朝前走。就这样,走走停停,眼巴巴的盼望着下一处灯火的出现,所以路途中耽误了不少时间。
路边的房屋很少有人居住,很难见到有灯火的人家。就这样,年少的父亲在害怕、紧张、苦累中,一步一步朝前方捱着。饿了,吃点家里带的炒焦面(就是那种用大麦炒熟后磨成的粉);渴了,喝点山泉水。苦行了三四天后,问人说还有二十多里山路。
一天正午,天热,干粮已吃完,也找不到水喝。父亲又饿又渴,头开始发昏,只能找些有汁水的草放在嘴里嚼。本不太重的行李,此时就像有千斤,压得他挪不开步,昏昏沉沉中倒在路边的草丛里。
父亲说他昏迷了多长时间自己不知道,只知道醒来时有位老奶奶端了半碗稀饭在他面前,说着他听不懂的话。此时的他连端碗的力气都没有,那位老奶奶就端着碗,往他嘴里慢慢地倒下了那半碗稀饭。
“一粒米度三关。”这话一点都不玄,父亲说他深有体会。也许是年轻,那半碗稀饭就像灵丹妙药般,喝下不一忽儿就觉得身上来了力气。待他爬起来准备向那位老人道谢时,却见她已匆匆隐进了树丛里。
父亲朝着老人离去的方向,磕了个头,担起行李,顺利地到达了学校。
在父亲的印象里,除了那位老奶奶一身蓝布粗衣和一头花白头发外,没有留下任何信息。父亲说,这半碗稀饭的救命之恩,此生无法报答,让他终身歉疚。
新闻推荐
杨长俊,男,汉族,安徽霍邱人,省委党校大学学历。1963年2月出生,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入党。现任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1979.09
...
金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