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鸿兴同志﹙图片由余开安提供﹚
余鸿兴同志是金寨县走出的一位红军老战士,他1902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1927年参加农会、赤卫队并担任赤卫队长,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1月随部队开始长征,期间三过草地,参加了多次战斗。余鸿兴长期在军队后勤部门工作,1955年因积劳成疾,离休到合肥市老年军官休养队休养。 1969年7月29日逝世,终年67岁。余鸿兴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快半个世纪了,在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慕名采访了余鸿兴之女余开安,听她讲述父亲的光辉战斗岁月。
幼年家贫饱受磨难
1902年,余鸿兴出生在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屋基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这里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个穷乡僻壤。
他们家祖祖辈辈都给地主打长工,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余鸿兴14岁那年的大年夜,地主到家来逼债,要抱走家中唯一的破棉被,年幼的余鸿兴气冲冲地对地主说:“不许你们抱走这条被子,债我正月十五前还清!”大年初一全家就上山给地主干活。
拼死拼活的干,债还是还不清,余鸿兴年纪小,拿起棍子闯进地主家拼命,结果被打得遍体鳞伤,15岁便逃到江西替人烧窑,后来又到了庐山去当挑夫、轿夫。那些来庐山游玩的地主、资本家、洋人就雇穷人们给他抬轿子,余鸿兴抬着他们上山,慢一点就要挨打……就这样过着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千里返家参加红军
1927年,余鸿兴在外地听说家乡来的共产党在打土豪分田地,得知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跋涉千里从庐山徒步返回家乡,站到革命斗争的最前沿,参加了农会和农民赤卫队,并且担任了赤卫队长。1929年1月,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1931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在大别山区的麻埠正式成立。余鸿兴就在红25军军部工作,担任事务长兼“没收委员会”主任。为了更好地做好党交给他的工作,他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部队的有效供应。 1934年6月,余鸿兴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征途中九死一生
参加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后,1934年11月,余鸿兴随部队开始长征。长征途中,他不仅承担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还担任红军的机要员,扛着沉重的文件箱走过了漫无人烟的茫茫草原。由于过度操劳和恶劣环境的影响,他经常咳血吐血;过草地时,又患了伤寒病,草地漫无边际,没有吃的就吃草根、啃树皮。
1935年的西康战役中,余鸿兴右肩负重伤,伤口溃烂生蛆流脓达一年之久,医务人员说要锯掉胳臂,不然就有生命危险,可是余鸿兴坚持不锯胳臂,他说:“没有胳臂,我怎么继续战斗?”,他忍着剧痛背着机要箱坚持走完长征路,直至去世身上还留有弹头和弹片。
廉洁奉公本色永存
余鸿兴长期做后勤工作,在战争时期先后竟有8年未盖过被子。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他担任供给股长,但从不占公家一粒粮、一分钱,大扫荡中部队分配给自己的口粮每天还分一部分给群众吃。
解放后,他在武汉工作,经常要从武昌到汉口去开会,组织上考虑到他年纪大、又有病,决定给他派车,可是他每次都提前悄悄走掉。 1955年因积劳成疾提前离休,为不给组织增加负担,他带着子女种麦种豆、种各种蔬菜、养鸡养猪,
病重临终他拒绝治疗,他对妻子说:“我活不了了,不要让医生再受累了,也可以为国家节约点钱”。1969年7月29日,余鸿兴与世长辞。1977年,万里同志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亲自将民政部为他颁发的“革命烈士”证书送到家中。
胡遵远 方荣刚
新闻推荐
省政府出台实施意见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解决农民不愿进城进不起城问题
■本报记者程茂枝“到2020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记者从9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省政府日前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
金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