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进 储著坤
“如今,这些在外参加培训的员工,每天都会通过微信群,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许这也是他们成长的见证吧。”阳春三月,淅淅沥沥的春雨,是对未来丰收季节的期冀。落户于金寨县的安徽阳光照明有限公司,家居流通事业部总经理卢光军,悉心呵护着一批从当地选拔的优秀苗子。
2013年,作为国内节能光源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阳光照明在国内诸多城市中,最终将目光投向了风景秀丽、绿色生态的红色之地——金寨县。
“金寨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意味着我们的企业也要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卢光军笑着说,“当初建厂即转型,全部按照投产LED光源的标准来建设,也是将这一绿色新兴产业带到了革命老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安徽阳光照明有限公司已成为金寨县创新发展、绿色产业的名片之一,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的发展,为当地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活力,尤其是当地贫困户,在家门口有了挣钱的好去处。
“目前企业拥有员工600多人,其中95%以上都是金寨当地人。”卢光军表示,不仅培养起一批本土企业管理人才,同时,在解决贫困户就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金寨县就业扶贫基地,企业放宽条件优先录用贫困户,累计解决贫困户就业125人次,员工年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
3月6日,贫困劳动者招聘日(金寨县)主场招聘会上,安徽阳光照明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人头攒动,企业给予的丰厚待遇和晋升空间,吸引着众多求职者的目光。
的确,在安徽阳光照明有限公司,来就业的贫困户并不在少数。家住双河镇的汪晓燕就是其中一位,作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2013年,汪晓燕进入企业,是一名最普通的一线员工,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企业给予自己的发展空间如此宽广。一年后,自己就成了车间主任。如今,汪晓燕一家人搬到了县城,住进了企业提供的公租房,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幸福美好……
“其实一开始,企业也面临过招工难的窘境。”卢光军感慨地说。原来,一开始不少求职者对于企业发展没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其中不少年轻的求职者,对于未来发展的渴望和上升的空间,尤其看中。“很多人认为在外地可能会有更广的发展空间,所以宁愿舍近求远,放弃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企业高层,阳光照明高层思考着,企业能否在培养本地人才,带动贫困户就业上,做点什么、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校企合作成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试金石。通过与金寨县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定向输送优秀的贫困户参加培养、提升技能,解决他们就业难题,同时,从中挑选优秀苗子,重点培养,“阳光照明在国内有四大基地,我们把他们输送到其他地方去历练,根据各自特点,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同时,也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了解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卢光军展示着微信群里这些优秀苗子的汇报情况时,自豪地说:“来自金寨当地的优秀人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新闻推荐
六安市市长叶露中本报讯(特派记者马翔宇武鹏文/摄)“近年来,六安市坚持‘红色土地绿色振兴\’,取得重要成就,因此建议国家可以设立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积极探索绿色振兴模式。”在昨天进行的...
金寨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