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新闻 霍邱新闻 霍山新闻 金寨新闻 舒城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六安市 > 六安新闻 > 正文

布棉鞋 ◆许 丽

来源:淮河晨刊 2017-12-29 12:09   https://www.yybnet.net/

我出生在皖西大别山区。山里的冬天来得早,霜降过后,每天清晨一推开门,白茫茫的一片,房屋树木都落上一层银白。那个年代,人们的日子都很紧巴,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独自带着我们姐弟仨,寒风吹起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张罗一家人的棉衣棉鞋。山里的人家到晚间都会生个炭火盆,给冰冷的空旷房间增温。我们一家四口人围坐在红亮亮的火盆边,小孩趴在方凳子上写作业,母亲在一边做针线活。母亲白天在外面劳作,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做家务和陪伴孩子,火盆旁就是寒冷冬季里我最快乐的时光。我会先读一遍白天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给她听,然后她听我背诵,哪里有错误,她都能立刻指出来。写完作业,就听她给我们讲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故事。就这样,在并不明亮的灯光下,伴随着母亲搓麻线,纳鞋底,裁剪鞋样那些娴熟的动作,我懂得了人生冷暖世间百态,每次考试几乎都能轻松地拿到双百分。

母亲常说:人暖腿,狗暖嘴,学校里,别人家的孩子还穿着破单鞋的时候,我们姐弟就已穿上了崭新的棉鞋。教室里四处透风冷极了,学生们都拎着自做的“火球子”(就是在小瓦盆沿圈一圈铁丝,用三个点固定好,上面再用长铁丝扭成长绊),里面装满木炭,上面撒上一层土木灰,放在课桌底下,把脚搭在盆沿上,半天都不会冷。弟弟最调皮,疯起来不是踩到水坑里就是出汗打湿鞋底,静下来的时候特别冻脚,然后把鞋子直接踩在炭灰上,经常是穿着新鞋子出门却鞋上带着洞回家。母亲那个气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费工夫倒是小事,到哪里找那么多布补鞋、重做新鞋难坏了她。我舍不得穿着新鞋子跳皮筋踢毽子,所以一冬过后,鞋子还会崭新如初,因此,永远是最干净整洁讨老师喜欢的那一个。就这样,新鞋压旧鞋,针儿密线儿长,清苦的童年时光被母亲抻拉得有滋有味、暖意绵长。

十四岁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去六安读书。到了爱臭美的年龄,母亲做的布棉鞋被压在了箱底,熬不过天寒地冻,跟同学一起上街买了雪地鞋。也不知怎么的,手上、脚上都生了冻疮。过年回家,怕被母亲看见落埋怨,可又哪里能逃得过母亲的火眼金睛呢。一巴掌打在屁股上:不听话,落下了病根,年年冬天你都会生冻疮的,看看哪样好过!终于明白,任世间哪一双鞋,都不可能有母亲做的鞋子暖心暖肺啊。

认识先生后第一次去他家认门,由于路太远,只能安排在过年放假时。那年正是当地最冷的时候,暖和起来了脚上的冻疮痒,却又不能挠,他妈妈见我老是跺脚,才知道是咋回事,心疼得不得了。让小叔子到树林里摘来松针,每天给我熬水泡脚,说来也怪,从那以后,我的脚再也没有生过冻疮。婚后,婆婆每年都会给我做棉鞋,后来有了孩子,年年过完年回蚌,行李箱里都会装着婆婆做的三双新布棉鞋,这一双双鞋子,牢牢地把寒冷挡在了身外,温暖着我的每一个冬天。

隆冬又如期而至,为避免空气干燥,我和同事们都不喜欢开空调。备一双布棉鞋放在办公室,对于整日里踩高跷的我来说,真是又暖和又养脚。同事的母亲已过世好多年了,但她母亲亲手做的棉鞋一直被收藏着。工作间隙,我俩在办公桌下脚踢脚:你冷吗?不冷啊。我也不冷。是啊,怎么会冷呢,穿着母亲(婆婆)一针一线缝制的布棉鞋,就是把整个春天裹在了腿脚上了呢。

新闻推荐

五百余家基层老年协会达标

本报讯(唐甜记者邱杨)近日,记者从市老龄委了解到,截至12月初,全市累计518个基层老年协会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已完成市政府“三查三单”目标任务。基层老年协会是老龄工作在基层的重要抓手。...

六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六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布棉鞋 ◆许 丽)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