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新闻 霍邱新闻 霍山新闻 金寨新闻 舒城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六安市 > 六安新闻 > 正文

粑 余芝灵

来源:安庆晚报 2018-12-04 10:02   https://www.yybnet.net/

最早做粑,是在七八岁,我经常看着母亲做粑,看着看着就看熟了。将麦粉用水兑好,也不知道到底是多少比例,用筷子搅,再洒些母亲留下的老面,继续搅,放了糖精调匀,任其发酵,发几个小时,等到有粑路了,也就是调好的面糊糊开始发出香味、有孔了,就可以上笼子里蒸。第一次做粑,我竟然把粑蒸得有式有样,孔发的大大的,父母出工回来都大为赞赏,我好有成就感——这是调浆做的粑。我还会做揉面团的粑——使劲揉,使劲揉,揉到面团光滑了,揉匀了,就开始用手搓出一个个的圆粑,再放进蒸屉里大火蒸,这样蒸出来的粑有劲道,经嚼,经饿,好吃,当然糖精也是要放的。通常我做的粑,既不会发过了发酸,也不会没有发而致铁结,火候总掌握得非常精准。

小时候隔三差五就有粑吃。父母都是勤劳的人。家里打的粮食多,麦子都是用稻箩装。闲暇时,母亲就总是量几升麦粒,端到余家公共的石磨上去磨,通常是我磨得多,母亲下麦粒子,我那时有使不完的力气。磨粉好像总是在下雨天。因为晴天母亲要出工,没有闲工夫做粑给我们吃。何况她还是妇女队长,要带头的。

记得有一种托粑的叶子,是叫瘪瓜刺叶。长得圆圆的,阔大肥厚,像圆胖姑娘的脸,正好一片叶子托住一个粑。这个瘪瓜刺叶托住的粑,蒸出来有一种特殊的香气,跟粽叶是完全不同的气味,非常好闻。当然粽叶的气味,也是非常的清香,但托粑稍稍嫌小。

我打会做粑起,我家做粑的活儿,就给我承包了。从磨粉到调浆,到发酵,到蒸熟出笼,全部我一个人做。自己做粑最大的好处就是想吃粑,当天就可以吃上并且先尝为快。管得你父母回没有回家,我蒸熟了粑,先狠命地将自己填个饱。感觉那时候,我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粑的气息,脸上由于整日在山上乱跑,也总是呈现出麦子的金黄。或许那时,我就是一株行走着的麦穗吧。麦子喂养着喂养着,我就长大了。时隔经年,还是时时想起小时候耗费在石磨上的时光。

今生最好吃的粑,应该是在六安上学的时候。食堂里早餐都是二两稀饭,一个粑——当地人叫馍馍。那馍馍因为揉得好,差不多可以有一千层。我吃馍馍总是一层一层地撕开来吃,没数过,感觉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像是永远也撕不完似的,每一层都那样有劲道。

从六安毕业分回小城。我曾多次在街头寻找老家那样的粑,或者六安那样的馍馍,却都找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还好一点,街头偶尔会遇见老面发的粑。那肯定是我们山里的大嫂做的。她们翻山越岭搭了车到县城里来,无非就是换几个油盐钱,另外看看市景,买点生活必需品回山里去。她们认为这粑不要本钱,顺带而已。但这样的时候,真是太少太少了。何况,她们在市场售卖的时候,我也不一定就恰好在市场上闲逛。至于六安的馍馍,那是从来没有碰到过。

到了二十一世纪,就再也找不到那种味道,那种颜色的粑了。

街上卖粑的常有。那些粑白胖白胖,白得像薛宝钗那样的冰雪美人,富态丰盈,晶莹剔透。但吃起来,却总是大失所望。全是发泡粉发出来的,一个个像面包一样,全是孔,没有份量,没有劲道。这样的粑,大约一斤粉可以做出一二十个来吧,看去全无吃的兴致。

既然买不着记忆里的口味,那就自己做吧。我有很好的童子功呢,不练可惜了。说做就做,到超市买了酵母、面粉、白糖,驾轻就熟,就是揉面没有小时候的力气了,胳膊是不是真有些老了呢?揉着揉着,就想打退堂鼓,无奈箭在弦上,每次揉到半途,都要歇一会再揉。但是,只要想着马上就有粑吃,口水都要流出来,劲头就又出来了,继续揉吧。无非是几小时功夫,就可以吃到自己亲手做出的粑。手艺一点没有生疏,甚至比小时候做的粑还要好吃。我买面粉通常都是买山东产的,听商家说,他们不掺任何添加剂,是原汁原味的。

一次做了,就越发不可收拾,通常每次只做十几个粑。拿几个给婆婆,拿几个给母亲,自己再留几个,每周都做一次——做粑有瘾。炎热夏季,汗水横流,原想懒惰,但想到婆婆与母亲吃粑时的开心劲,想到自己的味觉,就心痒痒,又开始揉面做粑了。

从前粑里有糖精的甜,现在有得吃了,就总把白糖揉白面里,吃着更鲜香爽口。

其实,不管我现在的粑做得如何好吃,都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

小时候的粑,是麦粒的金黄甚至是酱黑,是天然的颜色。物种改进更替,已不可能让面粉再回到往日的颜色了。况且,石磨上磨出来的面粉,与机子生产出来的面粉,也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做粑的过程,本身就充满着兴奋与期待,像梦一样香甜,那些都是回不去的。

我父亲一生就好吃粑,可惜如今吃不着我做的粑了。以前回山里老家,我都是在市场里买粑给他吃,一次总买二十个。等到我重新开始做起粑来,他却吃不着了。不知道另一个世界里有没有我们小时候吃过的那种味道的粑。我每一次去山上看它,都带几个去。总是被山风吃了。我真的好想好想,能看见父亲吃着我亲手做的粑,只是,真的看不见了,永远也看不见了——他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

偶尔回到老家,看到我们余家的公共石磨,堆在旮旯里满面尘灰,再也没有人与它亲密接触了——老家屋场已成了空屋场。那些日日夜夜咿咿呀呀的磨磨声,似乎消逝很久了,却又总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一再响起,伴随着磨磨的声音,我的梦里总有浩荡的粑香在弥漫。

新闻推荐

孙岗镇推进镇村环境整治

今年以来,六安市金安区孙岗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制定规划方案,多措并举推进镇村环境综合整治。该镇提升...

六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六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粑 余芝灵)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