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舒城县城西南近百里的庐镇乡,过去称庐镇关。清道光八年 《修闸碑记》:“峡口似关,居民聚矣,因本府之名,故称为庐镇关也”。
庐镇关历史悠久,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交战时,曾屯兵此处,至今,石道上仍留有战车碾过的沟印。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四支队和挺进团常驻庐镇一带,在舒(城)潜(山)桐(城)霍(山)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皖西支队配合华野三纵八旅有力地钳制和打击国民党,于1947年8月从庐镇关开始诱敌,到张家店一举歼灭蒋军嫡系整编88师师部率领的主力62旅。
我第一次到庐镇关,是1956年的仲夏,县委要我去庐镇乡总结除“四害”(苍蝇、蚊虫、老鼠、麻雀)经验。那时没有公路,我第一天步行到河棚,第二天一早向庐镇关进发。途经关颈碉楼,我就有雄关峡谷,一将挡关、万夫莫开的感觉。山路狭窄,弯曲难走,不知不觉,庐镇关到了。沿河眺望,街长约300米,依弧形河道的东岸而建。街西商户和居民的后沿墙和院墙,全都砌在坚固的河摆上,有几处还向河中伸有吊脚楼。
走进北闸门,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向我扑面而来。街宽不到三米,路面全为鹅卵石铺就,中间一路石板铺在排水涵上。两边多是青砖灰瓦的两层楼房和平房,木门木窗木结构。堂厅厢房,布局合理。院落整齐,有花有草,温馨雅致。独特的建筑风格,反映出大山人的聪明才智和居住习惯。不知是为了除“四害”还是原来就有的。所有墙壁都用山灰刷成灰白色,使人看了大方、卫生、和谐、舒服……从此,庐镇关就深深地刻进我的脑海里。
我第二次到庐镇关,是1958年阴历腊月十几。时值全国大办钢铁热火朝天之际,县委接到河棚区委“庐镇小高炉放卫星”的电话,立即命我和另外两名同志连夜赶去写新闻报道,并要求次日中午向《安徽日报》发稿。此时已近黄昏,城关地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天,还没有停止,我们披上雨衣,带上电筒,出西门向干汊河方向走去。过了转水弯,雪虽渐下渐止,但羊肠山路越走越艰难,只能在雪光映照下看着路影前进。我们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向前赶路,默默无语。沉沉夜幕下的大千世界,一切生命都悄悄进入睡乡。或近或远的山谷、树木、田野、村落,在白雪的覆压下蜷缩起身子,好像连挣扎一下都不情愿的样子。
这次我记忆深刻,“大跃进”带来的“浮夸风”盛行,毁坏山林异常惊人。小镇冷冷清清,大多数人都上山大办钢铁去了。遍山遍野的人在锯树砍树,星罗棋布的木炭窑狼烟四起,坩锅炉炼铁火光冲天。我伫立放卫星的小高炉前,怀疑地想:这点大的炉子,能日产那么多生铁吗?但什么也不敢说,只是听着记着铁厂厂长介绍的放卫星“经验”。
离开小镇时,我留恋地环顾了周围的山山水水。山野中的大树已经不多了,剩下的还在继续砍伐;山外来的搜山队,奉令拉网式地在搜山,说“漏砍一棵大树,就是放走一个敌人”。临小镇的秀丽清水河里,不时地漂下来半死不活的柴草,山民们用惋惜的眼神和忧虑的心情看着河面上缓慢淌下的漂浮物……
今年初夏,我去庐镇一趟,见山水田林路都有变化。山上的中幼林全部长起来了,森林覆盖率恢复到解放初期的水平。山洪暴发时,基本达到土不下山,清水入河。 “村村通”工程将水泥路已修到山顶,似蛛网般地将千家万户连接到主干道上。过去“有用之物生在无用之处”的山里货,随着路通和信息通畅,价值成倍增长,调动了山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他们狠抓油茶生产,连续三年受到县里的奖励和表彰,不久前《人民日报》还作了专题报道。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楼房林立,街道宽阔整齐,像深山翠谷中的明珠,吸引四面八方。
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坚持自然、平稳、低调、环保的绿色发展,保存好这片失而复得的蓊郁、丰茂、纯净、优美的自然环境。
□朱忠礼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1月8日上午,全省各市、县(区)政协纷纷组织全体机关干部集中收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盛况。大家纷纷表示要宣传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舒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舒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