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新闻 霍邱新闻 霍山新闻 金寨新闻 舒城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六安市 > 舒城新闻 > 正文

金学刚 唤醒沉睡千年的青铜器

来源:安徽日报 2013-11-04 23:53   https://www.yybnet.net/

■ 本报记者 陈婉婉

【人物简介】

金学刚,省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全国青铜器修复“苏派”掌门人,曾多次修复国宝级文物。

出土时已被千年岁月腐蚀成上百块,最小的仅有蚕豆般大小,但这堆青铜器碎片交到金学刚手上,数月时间里奇迹般复原成千年之前的造型——如同解除了时间魔咒,让青铜文物以大气古朴之姿重新面世。

68岁的金学刚是省博物院的文物修复专家,半个多世纪的伏案工作,数千件破碎青铜器文物在他手上被复原,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20来件。目前全国范围内从事青铜器修复的人员也不过40多人,青铜器修复分“北京派”和“苏州派”两大派,“苏派”以细腻精致特点著称,金学刚是“苏派”的掌门人。

为啥苏派掌门人在安徽?这得回溯到50多年前。上世纪50年代初安徽省筹建博物馆,1933年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被接到合肥,但由于长期战乱,出土时已经部分腐烂残缺的楚大鼎一直没被修复。 1955年,金学刚的父亲和叔叔紧急被从苏州抽调过来参加楚大鼎等一批重要文物的修复。四年之后,由于人手紧张,14岁的金学刚跟随父亲来到安徽,学习继承这门技术,这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青铜器多产自商代至宋代,先秦之前是大件礼器,唐代之后多是铜镜之类小物件。不同用途的青铜器修复起来技术也是不一样的。 ”金学刚介绍说。根据修复时的不同需要,他研制出各种工具,其中最多就是锉子。在他家中,存放着上百把各式各样的锉子,很多都是他设计,然后找工厂订制的。修复要灵感,更要耐心,一坐一天是常有的事,无论什么碎片,到他手上都要首先观察弧度、花纹、缺口,然后根据经验拼出大样,再焊接起来,缺失的地方还要人造补缺。最后再用工艺做旧,做到修旧如旧,但又不伤害文物,成品让普通人根本看不出来修补痕迹。

金学刚在业界有很多传奇。 1980年,一个造型奇特、史书中缺乏记载的青铜文物大件在舒城县孔集乡出土。该器物高29厘米,重67公斤,通体布满了纹饰,并有150个锈蚀严重的铭文,圈上有两个相对的虎头和4条盘龙。当时的文物部门指派金学刚带两名徒弟进行修复,3个月后,金学刚把这件残破变形的春秋青铜器完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随后,该青铜器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春秋乐器,取名为“铜鼓座”,定性为国宝级。由于技艺精湛,金学刚在1985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铜奔马”奖。

国家文物部门动员金学刚多收徒弟,如今,他已有十几个徒弟陆续出师,其中的得意门生靳鹏和曹心阳,将细腻精致的苏派修复风格很好继承下来,由他们经手修复的各类青铜器已达上千件。

现在退休在家的金学刚依然在文物修复和培养徒弟的事情上忙碌着,他说:“我的绝招一点不保留地传给后人。我父亲为青铜器修复事业一直埋头干到80岁,我也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

【人物感言】

从青铜器中找回历史,是我一生的追求;为文保事业传薪继火,是我重大的责任。

新闻推荐

陈德华 耄耋之年跳河救人

【上榜理由】今年8月7日,舒城县89岁老人陈德华在早晨散步时,看见一名女子落水,立即跳入湍急的河水中救人。在群众的帮助下,终于成功救出落水女子。■ 本报见习记者 袁野12月10日,拜访陈德华老...

舒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舒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金学刚 唤醒沉睡千年的青铜器)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