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瘫痪在床20多年,20多年来,是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给了他乐观活下去的勇气。母亲去世后,43岁的他做了一个决定,去世后无偿捐献自己的眼角膜、遗体、器官。他叫王元建,是六安舒城县桃溪镇人,“能为社会做一点点贡献,证明我活着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
20多年前,王元建还是做个体运输的,有个不错的女友,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但不幸的是,一场车祸袭来,他腰部以下都失去了知觉,从此就瘫痪了。
残酷的现实一下打垮了王元建,他主动跟女友提出了分手,看着一夜之间苍老很多的母亲,他心怀愧疚,萌生了轻生的念头。
有一天,王元建把电线缠在了手上。正当他准备电死自己寻求解脱时,母亲突然冲了过来,制止了他的举动。“孩子,你要勇敢活下去,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就不会缺你的。”
看着母亲的泪水,王元建向母亲保证:“我一定会活下去。”
“这些年来,母亲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我,伺候好我后,她还要下地,跟父亲一起干农活。”王元建说。
为了不给母亲添麻烦,王元建刻意少喝水少进食,但母亲却不允许。在母亲的精心照料和温柔相劝中,慢慢地,王元建从心理“沼泽”中走了出来。7年前,王元建开始用鹅毛做些手工艺品,补贴家用。每天他要坐在床上,工作12个小时,赚8到10元钱。
今年2月,母亲突然身体不适,被诊断为胰腺癌晚期。去世前,她叮嘱儿子:“你要好好活下去。”
王元建说,母亲名叫陈章英,她一生不善言辞,却用行动教会了他,什么是承担,什么是无私。 4月16日,王元建签署了捐献登记表,“母亲生前就知道我这个想法,她非常支持。”
本报记者 王翠
新闻推荐
□合肥 木渔 父亲以前是民师,教育了好几年的孩子,他知道上学的重要性。那时的乡间,每年都有人考上大学。上了大学,意味着将告别乡村...
舒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舒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