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文兵 文/图
近日,刚刚结束在北京的周期康复治疗,14岁的李子豪在爸爸的陪伴下,重返舒城老家的课堂。
李子豪的爸爸李光兵是舒城县杭埠镇保靖村村民。 2000年,小子豪降生了。谁知仅过了8个月,李子豪即被查出患先天痉挛性脑瘫,四肢不能动,智力也受到影响。李光兵带着儿子四处求医,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很多债。 2006年,子豪的妈妈不堪家庭重负,离婚出走。
2008年,小子豪到了上学的年纪。舒城县舒三中学小学部接收了这名特殊的学生并减免相关费用。由于儿子四肢无力,连凳子都坐不稳,上厕所需要人抱,李光兵决定贴身陪读。从那时起,他每次都和儿子一起上课。
每天早上四五点,李光兵就在自家鱼塘捕鱼送到集市上去卖,然后赶回来帮着儿子穿衣洗漱,再骑着三轮车送儿子上学。上课时,他怕儿子从凳子上滑落下来,就一直用手轻轻搀扶着,目光始终盯着儿子不放,还耐心讲解儿子不懂的东西。晚上回到家,子豪因为握笔不便,每次作业都要写两三个小时,李光兵就一直陪在身边。
“他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李光兵用这句简单的话,诠释了朴实却深沉的父爱。
经过康复治疗,李子豪能牵着爸爸的手走路。
新闻推荐
■ 刘春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寿县的“三足两耳”青铜圆鼎——楚大鼎,在2014年作为“国家公祭鼎”的原型而为世人所知。其实,从六安发掘的众多青铜鼎中,既有楚大鼎这种体型硕大、雄浑厚重的国之重...
舒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舒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