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动力机械总厂,原合肥手扶拖拉机厂,一个存在了十几年的工厂,一个身份不断转换的工厂,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工厂。有人说,一部合肥手扶拖拉机厂的成长史,就是合肥工业发展史的浓缩。而和以往“口述历史”不同的是,这期我们希望通过四个老人不同的口述,来再现合拖厂那段不同寻常的岁月。
走遍大江南北的拖拉机
说起安徽拖拉机生产的历史,那可真是不简单:1956年,安徽农具机械研究所试制成功了安徽省第一台35马力水田拖拉机。1958年4月,该所又试制出一台5马力小型拖拉机,国家副主席朱德还亲自观看了操作表演。同期,安徽省合肥农业机械厂、安徽省八一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和安徽农机修理厂,分别试制成8马力小型轮式拖拉机、安徽“八一”牌万能拖拉机和红旗—25型轮式拖拉机,开创了安徽生产拖拉机的历史。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56年合肥手扶拖拉机厂成立了,地处潜山路和长江路交叉口。它一开始是省农机学校的校办工厂,也叫农机三厂。之后虽然分分合合,但厂址一直没有变动。”今年76岁,曾任合肥拖拉机厂厂长的张正容老人说,工厂起初只有几十名工人,一度无法生产,还曾下放到凤阳,1973年才又搬回合肥,随后工厂随着国家工业的兴起逐渐起死回生。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手拖厂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市场,效益额不断上升,经常得到安徽省总工会和安徽省机械厅的表彰。“1968年,为了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拖拉机被列为发展之首。第二年,省农机三厂,也就是全肥拖拉机厂试制生产的工农—10型手扶拖拉机年产量就达到了200台。”
安徽拖拉机,大家耳熟能详的便是安徽拖拉机厂生产的“江淮”牌拖拉机了。当时,“江淮”拖拉机在全国都很有名,和“东方红”拖拉机很像,但比“东方红”还好,模具都是从德国进口的,适合大型农场,耕地、运输等。当时供不应求,商家都需要提前一个月到厂里排队等货。“但你也许不知道,‘江淮’拖拉机一开始就是由合肥拖拉机厂生产的。”张正容老人说。
据张老介绍,1970年,合肥手扶拖拉机厂与省农机研究所共同研制的江淮—15型轮式拖拉机,在全国南方水田机械化现场会上获得好评。1972年主管部门决定改产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1982年,为了扩大纺织机械生产,以适应纺织工业发展需要,合肥手拖厂的隶属关系由市机械局划归到市纺织局,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转给安徽拖拉机厂生产,正在试制的小四轮拖拉机转交安徽拖拉机厂试制。“还好没过多久,关系又转了回来,工厂研发的12马力手扶拖拉机在1984年获得了部级优秀产品奖,1985年通过评定甚至达到了国际标准。这在当时是不简单的。”
“小三线”厂注入新鲜血液
同一时期,俗称“小三线”的军工企业——安徽先锋机械厂,在大别山深处的舒城县河棚镇已经建成17年。
“1968年参加三线建设大会战时工厂还未正式建成,但在随后的一年多里,产品却卖出去不少。”据安徽先锋机械厂当年的老书记胡友义老人说,当初那批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从而背井离乡的热血青年们已经将穷乡僻壤变成了世外桃源,厂房、宿舍、学校、店铺、公用设施……除了出行困难应有尽有,俨然就是个小社会。
据胡老介绍,这个以生产大型船用柴油机为主的机械厂,至1985年底,国家投资总额2347.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095.8万元;拥有各种设备875台,其中大、精、稀设备27台;累计已完成产值2741.1万元。为03级舰艇打造的柴油机还获得1978年科技成果奖。“虽然效益好,但因为身处大山,交通成本很高,产品单一,在国际环境已经变化的情况下,转型不可避免,走出大山势在必行。”
1990年左右,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先锋机械厂下放搬迁到合肥市,与合肥手扶拖拉机厂合并组建合肥动力机械总厂,保留两厂厂名,隶属市第一机械工业公司领导。两厂合并后生产产品弱化耕作功能,强化运输功能。“以前,先锋厂的职工们入住大山,投身于三线军工事业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是国防战略的需要,是火热的革命热情;现在,走出山坳,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融入都市生活,学习新的知识同样是一种奉献精神。”同样是先锋厂的老职工黄敬让说。在他们忐忑着准备步入合肥的时候,合肥手扶拖拉机厂的工人们内心也不平静,突然多出的一千人让工人们对未来隐隐担忧。好在之后传来的消息让职工们打消了疑虑。
合拖厂的负责人在赴先锋厂考察后发现,先锋厂设备齐全质量好,生产的主导产品12V135柴油机本身经济效益较好,在此基础上发展新一代的中小型柴油机技术上有相当的基础。手拖厂曾生产过小型立式拖拉机也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但缺少动力机械,两场合并可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完全符合按行业组织生产的要求。
两厂合并共同组建成合肥动力机械总厂后,果然是“强强联手”。“生产的合肥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和12型农用运输机两个产品屡屡获得部级表彰并畅销海内外;年年获得安徽省经委、安徽省机械厅、安徽省机械工业厅、合肥市经委等的表彰,自不必说。”胡友义老人说。“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是,手拖厂在建设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完成了三大产品的国家项目,分别是气垫式皮带输送机、激化切割机和运输车,而这些产品,在10年之后北京第十机床厂才生产出来,可以说是领先了中国动力机械的发展。”
能进拖拉机厂别提多骄傲
完成工业总产值10468.7万元,占农机行业总产值的23.8%;实现利润614万元,上缴利税440.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195元……这是1985年安徽省拖拉机行业的一组数据。从这组数据可看出,拖拉机行业效益可观。
合肥拖拉机厂当时的情况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据合拖厂分管经营的副厂长钱光森回忆,工厂效益最好的那几年,产品全部脱销,生产的手扶拖拉机作为部级优质产品在全国都很有名,1992年至1995年最为红火,市场需求紧张,产品供不应求,因为订货量太大都需要按计划分配,虽然每台卖到2万-3万元,发电机组3万-5万元还是吸引了大批商家,他们不仅需要提前一两个月到厂里排队等着还有的通过市里、局里领导批条子才能买到。“那时每月生产100多台都来不及,1993年时甚至举办了春秋两次拍卖会,100多家各地的销售商齐聚合肥,最高价拍到 12万元一台,便宜也卖到5万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能当上工人是莫大的荣誉。而能进合拖厂这么好的企业当工人,更是了不起的骄傲。收入和福利都是响当当的。” 曾在合肥拖拉机厂任职的徐大明老人说,那时进合拖厂可是很难的事情,大家都想留城,以至于很多都是走后门才进来的。“那时过年的时候,厂里还会杀猪,工人可以凭票领取猪肉回家过年。”
新闻推荐
■时间:2016年7月6日■当事人:余茹 舒城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情报中队副中队长 &nbs...
舒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舒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