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味
●王崇彪
前几天,四弟捎来我钟爱的老家桐城小花茶。
桐城小花茶,又名,因其冲泡后形似兰花初展,且含有兰花清香,故得其名。小花茶原产于城北龙眠山的椒园,明清时曾跻身“贡品”之列,时称椒园茶。清雍正乾隆年间乡土诗人姚兴泉曾作忆江南词牌咏唱桐城风俗的《龙眠杂忆》,其中即有:“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桐城山歌《茶儿经》中亦有新调:“龙眠山中紫气生,桐城小花胜龙井。山好水好地气好,清香飘落紫禁城。”
往年的采茶时节,我曾数次回到故乡,在长期工作在龙眠山的四弟陪同下,不仅饱览了青山隐隐、绿水潺湲的山中美景,还游览了双溪、杨冲、黄草尖等处的茶园。云雾缭绕的山腰中,野兰花点缀在茶树间竞相吐蕊。这时候,三五成群的采茶女腰挂竹篓娴熟地采摘新芽。她们一边采茶,一边还唱起了《采茶调》:“采茶姑娘心手巧,绿茶稞里织彩绫。茶叶满筐似绿云,兰花吐芳香满身。”还有《盘茶歌》:“四月盘茶四月睃,四月黄秧插得多。大田插得团团转,小田边插边收稞。”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在茶园,我还亲眼目睹了制茶过程。鲜嫩的芽叶采回来后,茶农将其摊在竹席或蔑垫子上晾晒,几小时后倒入大铁锅中进行高温杀青,茶叶变软后用手揉捻使其成形。接着,要用腕力进行甩条,使茶叶呈扇形沿锅壁不停翻动,八成干时出锅,再经初烘、复烘等工序,才制作成精美的小花茶。我认为,桐城小花茶之所以受人喜爱,一方面是因为其天然的优良茶树,另一方面还是得益于制作的精良。龙眠山的茶农淳朴憨厚,选芽制茶一丝不苟,揉捻、甩条肯下力气和工夫,而且有独到的家传技法,初烘、复烘更是舍得多用炭火,使茶叶干透不留一点水分,经年不易变质。
现在,冠以桐城小花茶的私人茶坊不少,其间不乏鱼龙混杂者。但正宗的桐城小花茶产量并不大,一年顶多几百斤吧。毗邻的舒城县舒茶镇亦产龙眠小花茶,其地理位置也属龙眠山范围,茶叶的色香味几近于桐城小花。
工作之余,我喜欢泡一杯家乡茶,闻着淡淡的清香,仿佛闻到了故土的气息。唐代的刘禹锡有首《尝茶》诗:“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他贬谪潇湘,月明之夜品尝故人寄来的香茗,心中应别有滋味。那叶芽如鹰嘴,在茶杯中绽放如花,其态似与桐城小花相埒。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去年7月18日,为救被持刀歹徒挟持并刺伤的男童,舒城县桃溪镇多位居民挺身而出,其中77岁的潘学庭老人被刺4刀后不幸离世(本报曾报道)。再过两个月,就到...
舒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舒城县这个家。